《洛丽塔》的艺术特色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ryna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被誉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对文学和艺术有着独特的理解、感觉和创造力。他的作品形象鲜明,结构精妙,大量神秘的文字游戏遍布其中,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世界公认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体家之一。纳博科夫是一名多产的作家,最主要的成就是他的小说,其中以《洛丽塔》、《普宁》、《微暗的火》、《阿达》最为著名。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受到了广大读者和批评家的广泛关注,特别在《洛丽塔》中,作者精湛的艺术技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洛丽塔》于1955年首次出版,在此之后的十年中,它一跃成为当时文坛的经典之作。作为纳博科夫艺术成就的完美体现,《洛丽塔》的艺术特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和批评家的目光。他成熟的叙事策略、精彩神秘的语言和巧妙的情节组织手法已经成为宝贵的文学财富。因此,本文尝试对《洛丽塔》的艺术特色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论文的第一章是有关《洛丽塔》叙事的不可靠性。为了凸显《洛丽塔》的反讽意图,纳博科夫有意放纵叙事者的声音,即先制造一个令人同情的叙事者亨伯特,然后再无情地揭示其叙事的不可靠性,从而达到增强讽刺力度,揭露作品真正意义的目的。这一切都是通过制造不可靠叙事来实现的。论文的第一章将从第一人称叙事,叙事者和受述者的双重性,以及文本的虚构性信息三个方面来论述该作品叙事的不可靠性。第二章讨论《洛丽塔》神奇多变的语言。作为一部艺术之作,《洛丽塔》有力的证明了纳博科夫独特的表达技巧。整部作品就如同一个奇幻耀眼的文字迷宫。小说中的人物命名、文字游戏,以及作者的多语种写作风格都充分体现了文章的艺术特色。使用这样神秘多变的语言,纳博科夫似乎在同读者和评论家玩着一个个极具迷惑性的文字游戏。论文的第二章将通过揭示人物命名的含义、文字游戏的玄机和多语种写作的用意来分析纳博科夫的游戏之谜。第三章对《洛丽塔》巧妙的情节组织手法进行了分析。情节组织手法是指小说的内部结构和作者链接内容的方法。巧妙的情节组织手法也同样在展示《洛丽塔》的艺术特色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情节的巧妙设计和安排也充分体现的作品的与众不同。小说的精妙结构是《洛丽塔》艺术性的基础性元素,主要通过紧密联系的细节、戏仿、暗指和巧合等手段来实现。这也正是论文第三章要讨论的内容。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是一部极具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的经典作品,表现了纳博科夫极高的文学创作天赋和艺术造诣。究其艺术独创性的来源,纳博科夫一生的流亡经历和他对读者的关注不容忽视。他通过艺术来摆脱一生漂泊的凄苦,来寻求心灵的宁静与和谐。他重视读者,不遗余力的带领读者穿越传统的小说欣赏,来到他独特的艺术世界。
其他文献
破产法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法律规范之一,一个国家破产制度的完善与否是衡量该国市场经济成熟度的重要标志。历时十几年、凝聚无数人心血和希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
<正>(1)官话套话不绝于耳"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官话套话空洞无物,相沿成习,会议中官话套话不绝于耳。日前,人民日报微博向网友征集"你
期刊
自从现代剧的诞生,表演风格变化更迭,各种流派争艳斗奇,但幸运的是,所有艺术实践归根结底都在寻求表达种种心理真实。
<正>民间有一首歌谣唱到:钟离宝扇自摇摇,拐李葫芦万里烧。洞宾持起空中剑,采和一手把蓝挑。张果老人知古道,湘子横吹一品箫。国舅曹公双玉版,仙姑如意立浮桥。这里唱的正是
<正>关于题材"云水谣",一首不朽的歌,这是我们这个民族一代人的悲剧,是儿孙们代代人的思绪。《云水谣》是一个比较大的题材,两三个人物的命运,映照出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命
<正> 当前,我们在党的建设上,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除了大家议论较多的党风问题、少数党员腐败现象外,还有一个是相当多的党员不懂得新时期党员应该是什么样子。原则是明确的,但
<正>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新常态作了全面阐述,标志着经济新常态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战略判断。经济新常态是立足发展实际、借鉴国际经验、结合相关理论
介绍了来宾市小型水库管理现状,分析了现阶段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方向、思路及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