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储层物性决定油气藏聚集成藏程度,而孔隙度做为最重要的储层物性参数之一,受有机酸对长石溶蚀-沉淀作用的影响,地层水内有机酸主要来源是干酪根的热降解,而热演化作用的发生,又导致其分布在储层纵向上有着先升高后降低的特点。目前,对各地区地层水内有机酸分布的了解均来源于已测盆地及地区大量油田水测试数据的归纳总结,而对于勘探程度较低的地区,尚未建立起可靠的有机酸演化、分布的定量预测技术,这严重地制约着油气勘探早期,对储层的预测、评价,以及有机酸演化、分布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研究。在总结有机酸含水热解实验反应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反应条件与有机酸热解反应动力学行为之间的关系,表明单分子脱羧反应是地质条件下地层水有机酸热解的主要反应途径。结合实验过程的程序升温特点和产物特点,建立了一种实验数据的科学的处理方法,和标定反应动力学参数的单因素优化计算方法。标定结果,地层水有机酸脱羧反应活化能为182.46kJ·mol-1,指前因子为3.10×109s-1。从而建立了地层水有机酸热演化的动态、定量预测模型。利用该模型和松辽盆地北部地区泉四段储层的埋藏史和热史,预测了该地区该层段地层水有机酸的热演化史,其中所预测的地层水有机酸现今热演化程度,与同地区同层段实测地层水有机酸的现今演化特征完全相符,初步验证了该模型适于对地层水有机酸热演化动态、定量预测。对地层水内有机酸的动态、定量预测研究表明,齐家凹陷有机酸脱羧程度最高;其次为大庆长垣地区;三肇凹陷最低。由东向西方向,热演化程度有逐步加深的变化趋势。除对地层水有机酸热演化动态、定量预测外,该模型还可用于多方面的石油地球化学研究。比如,对不同油层地层水的有机酸原始潜量的恢复与转化率的计算。实际计算表明,各油层有机酸原始潜量具有扶余>萨尔图≈葡萄花>高台子的特点;而有机酸转化率表现为扶余>高台子>葡萄花>萨尔图。建立有机酸转化量与孔隙度的线性关系,对孔隙度分布进行预测。此外,模型还可用于计算有机酸降解气对储层中天然气资源的贡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