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Belle数据对类时动量转移下D*电磁形状因子的测量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king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磁形状因子,作为动量转移平方q2的函数,反映电磁相关物理量如电荷、磁矩及四极矩的空间分布。测量电磁形状因子可提供强子内部结构的有关信息。对自旋为1的束缚态粒子,微扰色动力学预言在大的类空或类时动量转移下电、磁及四极形状因子的比值为GC(q2)∶GM(q2)∶GQ(q2)=(1-2/3η)∶2∶-1,其中η=-q2/4M2,M是粒子质量。  我们提出一种实验测定类时动量转移下D*介子的电、磁及四极形状因子的方法。我们计算了e+e-→γ*→ D*+D*-过程的微分截面,发现其中只包含形状因子的幅度。从角分布和总截面只能得到|GM|以及|GC|2和|GQ|2的一个线性组合。形状因子的相位包含在D*的自旋状态中,故在其衰变的角分布中展现。因此我们计算了e+ e-→γ*→ D*+ D*-,D*+→D07π+,D*-→(D)0π-过程的微分截面。在五维角分布函数中,形状因子的幅度和相位可化简为四个参数,参数的值可从观察四个独立的一维角分布得到。参数的最佳值用不分道的扩展的极大似然法拟合来找到。该方法经Monte Carlo模拟检验可行。  利用Belle探测器在KEKB不对称能量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积累的质心系能量在10.58 GeV附近的800 fb-1数据,我们测量了在动量转移平方q2为10.582=111.94(GeV/c)2时D*介子的电、磁及四极形状因子的幅度和相对相位角,为:|GC|=5021±514±427,|GM|=5908±118±385,|GQ|=424±153±114,δC-δM=(23.0±17.0±5.2)°,δQ-δM=(-117±18±15)°,其中第一项误差为统计误差,第二项为系统误差(下同)。结果与微扰色动力学预言的不一致。我们也测量了在10.58 GeV质心系能量下e+e-→ D*-D*-过程的截面,为σ=(0.42±0.01±0.05) pb,以及波恩截面,为σ0=(0.60±0.02±0.08) pb,这与0.53 pb的理论预言大致符合。截面按螺旋度分解为σ(e+e-→D*+LD*-L)=27.8±7.9fb,σ(e+e-→D*+LD*T)=382±11fb,σ(e+e-→D*+TD*-T)=11.1±7.7fb。D*+LD*-T占比(90.7±4.0)%,与理论预言的65%不一致。我们还测量了Υ(4S)衰变到D*+D*-的分支比,为Br(Υ(4S)→D*+D*-)=(1.0±1.3±1.1)×10-6,或以90%置信水平的上限表示为Br(Υ(4S)→D*+D*-)<4.4×10-6。
其他文献
在工业应用中通过表面涂层技术来提高切割工具、轴承、模具等的寿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低摩擦系数、高硬度及耐腐蚀和抗氧化的涂层材料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金属碳化物和氮化物是常用的硬质涂层材料。过渡金属氮化物特别是TiN,常被用来做工模具的防护涂层。但是单层薄膜的性能无法满足应用上越来越苛刻的要求,这种情况下,具有更高硬度、耐腐蚀性及抗氧化性的双层和多层复合涂层技术开始广泛应用。本文采用直流反应磁控溅射法在
低气压容性耦合等离子体(CCPs)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和微电子工业中,其中的多道工序,诸如薄膜的刻蚀、沉积以及表面处理等都离不开等离子体加工。使用甚高频作为等离子的驱动频率可
磁制冷技术是一种节能、环保的新型制冷技术,有望取代传统的气体压缩式制冷方法。室温磁制冷工质是室温磁制冷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二。本文对以下两种材料进行了研究:用Sn和In
随着强激光用于约束聚变理念的提出,各大型激光器的研制如火如荼地展开,然而光学元件负载能力,大大限制了激光器输出的能量,而亚表面的缺陷又是导致光学元件负载能力下降的根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