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铃薯是全球仅次于小麦、玉米和水稻的第四大栽培作物;我国是马铃薯栽培面积和总产量最大的国家。作为今后我国最具增产和发展潜力的栽培作物之一,近年来马铃薯生产与产业化发展受到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江汉平原是我国的重点商品粮产区,也是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的重点贡献区域。提高该区域的马铃薯产量,既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又可以发挥马铃薯的增产优势,为市场提供更丰富的马铃薯,并为马铃薯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充足的原料。基于这一原因,我们在能够代表江汉平原地带的地点进行了江汉平原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以期通过不同地点的马铃薯栽培试验,获得不同高产栽培技术信息,为江汉平原马铃薯高产提供参考。试验在湖北的荆州、罗田、广水进行。采用脱毒级马铃薯费乌瑞它品种为供试品种,试验涉及到三个部分:(1)6因素5水平的正交试验(L2556),内容涉及播种期、施肥量(氮肥、磷肥、钾肥、锌肥)和种植密度;(2)秋播马铃薯的密最佳密度试验;(3)抗旱药剂对马铃薯的调控效应试验。分析不同栽培因素及措施对马铃薯的生育进程、农艺性状、经济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多因素正交试验(L2556):播期对费乌瑞它生育期影响极显著(F=15.68>F0.01),试点对生育期影响不显著,其他5个因素对生育期的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播期与生育期呈显著线性负相关(R=0.9361*)。密度对费乌瑞它产量影响极显著(F=4.12>F0.01),播期对产量影响显著(F=3.55>F0.05);其他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密度和产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R=0.9782**)。在25个处理中,处理7的净产值最高,为最佳栽培组合,处理8最低。(2)单因素密度试验:密度与生育期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R=0.9907**);密度与出苗率的关系为y=0.0004x2-0.026x+1.0033(R2=0.9241);密度与主茎数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R=0.9925**);密度与株高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R=0.9735**);密度与单穴块茎数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R=0.9645**);密度与单穴块茎重的关系为y=-0.4387x2+11.185x+139.78(R2=0.8374);密度与商品薯率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R=0.9379**);密度对产量影响极显著(F=14.95>F0.01),密度与产量的关系为y=-54.001x2+2079.8x+2364.5(R2=0.726);密度对商品薯产量影响显著(F=5.309>F0.05),密度与商品薯产量的关系为y=-42.655x2+1418.8x+2909.3(R2=0.7672)。在本试验中,15万穴/hm2密度的马铃薯单产、商品薯产量居首,综合性状优良,19.5万穴/hm2的效果次之,可作为生产参考。(3)化学调控试验:不同处理对冬播马铃薯出苗(F=44.91>F0.01)、齐苗期(F=10.05>F0.01)及生育期(F=25.18>F0.01)的影响极显著;对株高(F=5.1>Fo.05)和单穴块茎数(F=5.3>Fo.05)的影响显著;对产量(F=37.67>F0.01)商品薯产量(F=16.50>F0.01)和商品薯率(F=233.79>Fo.01)影响极显著;用抗旱剂的处理产量高于对照;既拌种又喷施的处理优于只拌种的处理;拌种并喷施一次抗旱剂能够显著提高冬播马铃薯的商品薯产量,增加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