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州、山东南部地区的汉画像石,自发现以来即受到金石学、考古学、美术学领域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丰硕,但着眼点多集中在画像题材的考释、社会面貌及思想文化、艺术造型欣赏和考古学的分类与分期。论文从考古学的角度,研究徐州、山东地区汉画像中常见的器物壶、鼎、豆。壶是汉墓中最常见的随葬器物,贯穿两汉,数量最多。鼎、豆是汉代以前常见随葬器物,带有礼器作用。在汉代历史故事画像中,鼎、豆数量多,也是常见器物。论文不局限于对图像内容的释读、美术角度的造型欣赏,而是用考古学中对墓葬随葬品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比观察画像中的常见器物,讨论画像中常见器物的器形特点、组合方式、空间布局和功用,发现画像中的器物与墓葬的类随葬器物的关联,探究墓葬中器物组合的含义。壶主要作为饮酒器出现在徐州、山东地区的汉代画像石中,论文按照画像石的年代顺序介绍壶所在画像中的场景、壶在场景中的作用、壶的器形特征,结合有关汉代饮酒习俗的史料文献,探讨壶在社会实际生活的用途,并和墓葬中出土的同类器物对比,分为扁壶、提梁壶、圆壶,在此基在出上找出画像中壶的特征以及与出土器物的联系和区别,通过对画像中与壶共存于一个场景中的器物的分类,并和汉墓中随葬器物组合的对比,发现它们的关联与不同,总结画像中同一场景中器物组合反映的生活和丧葬观念。对徐州、山东地区画像中鼎的形象,论文介绍鼎所在画像中的场景、鼎的器形特征,将画像中的鼎分三型讨论,并与出土的实物鼎对比考察汉画中鼎的器形特征。鼎作为流行于商周的重要礼器,至汉代退化为实用器,西汉中期以后不再流行。而画像中鼎作为宣传天赋神权的礼器,在鼎功能实用化的背景下,如何解读这种矛盾,从泗水捞鼎一类图画像中,可见汉代以前的历史传说中涉及的器物等场景在画像中是如何刻画的。豆是汉代不常见的器物,豆形灯从豆发展而来,徐州、山东地区画像中的豆分为三型。通过对画像中豆形灯台、实物豆形灯台器形的对比,论文指出历史故事中汉代工匠对豆造型的设计缘由,并对豆这一器物包含的文化意义进行了讨论。通过对汉画像中壶、鼎、豆的考察,论文认为壶不仅是重要的随葬品,也频繁出现在画像之中,总结常出现的壶和其类型以及汉画像中与壶共同出现的器物组合,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对于鼎、豆这种不流行于东汉墓葬中的随葬器物,需结合画像内容和器物时代、画像中器物来源探讨,以反映它们在墓葬中的功能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