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读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以全国性及地方性报刊、教育官报、地方志、文史资料、近代教育资料汇编等文献为支撑,采用实证研究、量化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试图还原清末庙产兴学运动在湖北的实施情况,展现官、绅、僧、民之间的互动与博弈。第一章论述清末湖北地区庙产兴学的背景。主要从佛、道两教的衰败、毁淫祀的历史传统、教育普及思潮兴起及当时中央到地方办学经费的困难四个方面勾勒出清末庙产兴学的时代背景。第二章主要介绍武汉三镇宗教概况及其庙产兴学运作情况。通过量化分析,我们看到当时庙产兴学的地址选择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点。在办学经费方面,三镇得力于张之洞以赔款捐建立的常年经费体系,特别是商捐等捐税及富商兴学的支持,似乎并没有提拨寺庙产业助学。第三章主要论述武汉三镇以外地方的庙产兴学情况。有赖于张之洞推行赔款改学堂捐为支柱所形成的学务经费保障体系,加之各县处于推广普及教育的初始阶段,官款相对充裕,在1908年赔款捐提拨省城之前各地似乎缺乏提拨庙产办学的冲动。1908年后,各地需向省城解送半数赔款捐,学务陷入窘境,此时湖北各地陆续出现一些提拨庙产兴学案例,应非巧合。同时我们发现,族学与私塾改良在清末湖北普及教育中的作用巨大。第四章论述官府、士绅、僧侣、民众在庙产兴学中的角色与互动。笔者发现,劣绅在湖北清末庙产兴学中的负面作用明显,而多数公正学绅筹款兴学之努力往往被其恶劣行径所抵消。所谓“祸兮福之所倚”,庙产兴学成为佛教浴火重生、自我革新的逆增上缘。庙产兴学确实对民众信仰及休闲娱乐生活造成一定影响,但其程度有限,民众在抱怨之余转往他处朝拜,未发生激烈的官民冲突。同时我们注意到官府在清末庙产兴学中的动机是多重的,即有筹款兴学的经济动机,又有维护统治秩序、提振民族自信等政治考量。总体说来,我们发现清末湖北的庙产兴学相对温和,有其自身特点,提醒我们清末庙产兴学在各地实施情况是复杂多样的。本研究或有助于加深学界对于清末庙产兴学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与评价清末庙产兴学运动,并为处理政府、教育与宗教及社会之间的关系等提供历史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