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死亡的罅隙中生存——论唐·德里罗《白噪音》中的死亡恐惧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噪音》是唐·德里罗的一部经典小说,这部小说自出版之后受到广泛好评,并且帮助作者赢得了1985年的全国图书奖。这部小说是关于格拉迪尼一家一父亲,杰克,母亲,芭比特,以及他们的四个孩子一的日常生活以及一次特殊的事故经历。这部小说中并没有太多情节,主要是不同场景中的对话以及他们的日常经历。如果深入查究这些人物的日常经历以及他们的观点,读者能够发现这部小说生动反映了后现代社会中的美国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受到了很多流行思想的影响。这一点使得这部小说在公众中取得不错的反响。   小说最初的标题是《美国死亡之书》,这表明,这本书主要是关于人类最基本的哲学思考--死亡恐惧。生活在当代社会里,人们几乎可以从超级市场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满足自己大部分欲望,但是他们仍然要像自己原始祖先几千年前一样去战胜死亡恐惧。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全力展现了人物的死亡恐惧。关于死亡的话题经常毫无征兆的出现,毫无关联地安排在不同章节中。   同时,这部作品中充满了消费场景,这一点非常明显。消费,不仅仅是传统消费,构成了人物们生活的重要部分。很多评论家从消费理论来分析这部作品。如果我们深入研究一下消费的驱动力,就能够发现这种活动与死亡恐惧有一些关联。   本文的观点是在《白噪音》中,消费是人物们用来避免死亡恐惧的一个途径。人物们通过使自己沉浸于消费活动,尽全力躲避死亡恐惧。但是,他们并不能通过消费摆脱这种铭刻在人类骨子里的恐惧。唯一的方法就是接受死亡,固然知道生命最终的结局,却仍然平静地生活。   本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章涉及额内斯特·贝克特在其《拒斥死亡》一书中对于死亡恐惧的观点,以及这部小说中死亡恐惧的频繁出现。人类相信,他们作为一种高级的存在方式,几乎和世上的神灵一样神圣,高于其他任何生物。但是肉体性的存在注定他们无法逃避死亡,这正是使他们感到迷惑之处。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杰克和他的妻子频繁地提到这个话题。而与死亡相关的话题一次又一次地出现,无法避免。   第二章讨论了小说中用来减轻死亡恐惧的办法,对于物品、学术以及宗教的消费,爱情和技术。不同形式的消费,物质的、学术的,甚至是宗教的,提供了一种力量感和对自己生命的控制力,为消费者们提供了他们在生活中被拒绝的身份。在消费过程中,他们感到充实,获得了控制感,来抵抗面对死亡时的无力感。爱情,与性一样,成为人们反抗死亡恐惧力量的另一种力量源泉。爱人作为完美的标志,在爱人眼中与宗教圣像一样神圣,这样,他或者她就被认为是高高在上,能够提供确定性,被当作用来对抗让人无法满足的现实的一个标准。此外,应当为一切提供科学解释的科技也成为确定性的另一来源。但是这些方法都有着无法解决的问题。   第三章讨论了由这些问题造成的超现实。超现实使人物们的处境恶化,成为他们面临的问题的根源。人们为了产品携带的符号消费,而不是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消费,这一过程让他们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性。在物品和学术消费中,他们在一个超现实世界中通过符号消费,为了其携带的符号而消费。他们不再是之前的自我,而是这些符号的混合。富足和符号形成的超现实代替了真实的世界。此外,科技通过不朽的承诺以及摄像镜头使得死亡和个体分离,剥夺最人性化的因素,而正是该因素将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分开。媒体不断蔓延的效果使得被媒体记录下来比自己生活还重要。媒体的力量例证了小说中技术造成的超现实。   结论指出,所有这些借助外力帮助的方法都会失败。物品、学术或者宗教消费,科技或者爱情的力量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死亡恐惧,因为这些方法没有从深藏在内心中的根源上解决问题。解决办法还是在于人类的内心世界,就是要接受死亡恐惧和生命的有限性。
其他文献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英语学习策略及策略培训已成为语言教学领域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对于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也由最开始的探索性调查发展到较系统的、理论性的探讨和实证研究。
有关实际语言运用的研究表明,大部分语言具有惯用性特征。语料库语言学将词块这种特殊的惯用语推向研究前沿。它们是通过预先设定提取频点从语料库中检索出的具有较高复现率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发生了重大变革。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在物质层面上影响着欧洲社会,同时在精神层面撼动着人类传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美学理念。奥地利著名作家霍夫
  动机作为非智力因素之一在二语习得及外语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学者大多致力于对学习动机在概念、类型划分和模式构建等方面的研究。尽管有关学习者
语言作为一种承载和传递人们思想感情的工具,与一定的社会存在和人类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语言往往由于该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历史传统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而呈现
二战后,在德国社会中依然生活着许多犹太人,他们是大屠杀的幸存者。一部分逃亡至其他国家的犹太人,在战争结束后,也同样选择了返回德国。这也注定了他们的后代必将面临在德国社会
谚语是在漫长的岁月中通过民众的口传而来的。所以,谚语中含有反映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等的丰富内容。因而,研究以及比较不同民族的谚语,可以说是相互了解不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