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与上海郊区城乡结合地现代化演进的互动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tengfei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中国社会转型为背景,选取上海郊区城乡结合地带的一个新农村示范点一一大裕村为研究对象,探讨电视传播媒介对乡村社会变迁各层面包括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公众信念等产生的影响。通过对村民收视习惯、收视偏好,电视媒介在提高村民政治参与度、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观念转变以及村民媒介素养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电视作为大裕村普及率最高、接触量最多的媒介,向村民传达现实社会的变动情况,满足村民基本的安全需求,指导村民日常劳作生活,一定程度上充当着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工具。信息不再是乡村精英阶层的专利,每个村民拥有平等的知情权和发言权,电视媒介传递的信息潜移默化地促进了村民政治心理和意识结构的转变。但农村受众获取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渠道还是主要来自乡村精英或是同行业的技术领头人,仍停留在人际传播的层面,而电视媒介传递的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很少受到关注。电视娱乐休闲功能扩张,电视媒介中的广告引发村民对新事物和新产品以及都市缤纷生活的追求,助长了年轻一代的消费主义精神,在影响村民自我认知以及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方面作用显著。基于上述发现,本研究试图提出以电视媒介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媒介为适应这一地区现代化演进的可能性转变。电视媒介在传递政治生活信息的同时,应帮助建构合理的政治制度结构,促进广大村民政治心理与参政意识的现代化转变。大众传播媒介应致力于建立起城乡一体化协作发展的传播网络,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粘合力,特别是对农业新技术的传播应弥补现今实效不大的缺陷。进城打工者与定期返乡的大学生群体应带领农村受众提高媒介素养,培养自身现代化人格。政府在面对转型期的多元化利益群体时,应确定大众传播媒介的基本角色并对信息的使用权和所有权进行定位。本研究关注研究现代化问题的两个重要因素——制度和个人,针对由于社会断裂导致的传播分化、传播失衡等问题,为建立围绕社会公平与正义进行有效传播整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社会传播网络提供可行性建议。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地铁轨道交通风驰电掣般的发展,相伴而生的地铁报开始作为全新的报纸业态活跃在城市报业之中。世界图像时代的到来要求新兴的地铁报主动适应新的传播语境下读者阅读方
如今,创意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热门词汇。只有创意,才能打造特色和个性化,以吸引更多的关注并扩大影响。由此,创意产业也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意产业的发展
期刊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了西方健身观,重视起了以“健”为核心的健康,追求起了线条美,力量美和肌肉美,以减脂、增肌和塑形为核心的健身文化在中国悄然兴起并逐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