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网络技术构筑的网络空间作为一种虚拟空间(Cyberspace)为人类开辟了第二生存空间,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生活、交流、学习、工作和娱乐的方式。人在网络空间的活动过程中结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从而赋予网络空间以社会的意义,形成了拟社会化的“网络社会”。当虚拟实践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而逐渐成为人们一种重要的实践方式时,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共享性、自由性等特点,不可避免地对人们原有的认知方式、道德判断和心理发展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严重削弱了传统公民教育的现实效力,其传统公民教育的教育主体性、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环境等都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广受影响,因此,研究传统公民教育如何应对网络社会所带来的诸多挑战并给出解决策略,是每一位理论工作者都应该仔细思考的问题。全文共有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本论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公民教育的研究现状及创新之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公民、公民教育的含义及中西方公民教育的历史演进,并在分析网络社会的特性的基础上,概括网络社会下公民教育诸多变化与发展。第三部分主要从公民教育主体性、公民教育文化、公民教育手段、公民教育环境四个方面具体阐述网络社会下公民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具体表现在:(1)异化与虚无:造成网络社会公民教育的主体困境;(2)污染与消解:造成网络社会公民教育文化的现实挑战;(3)技术缺陷与角色迷茫:造成网络社会公民教育的手段的滞后;(4)商业性与不稳定性:造成网络社会环境的日趋恶化。第四部分主要是针对第三部传统公民教育工作在主体性、教育文化、教育方式与教育环境等方面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的对策性的思考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