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EK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对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影响的研究

来源 :宁夏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中使用丝裂霉素C(MMC)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及其与残余角膜基质厚度、MMC作用时间的关系,并分析该手术中MMC使用的安全性问题。方法:选择行LASEK手术的病例49例(98只眼),术中激光切削后,使用0.02%丝裂霉素C吸血海绵片覆盖于残余角膜基质床上,根据预矫屈光度数调整MMC的使用时间。分组方式一,根据预矫屈光度数计算残余角膜基质厚度(d),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300μm≤d<320μm,共11只眼;B组:320μm≤d<340μm,共10只眼;C组:d≥340μm,共77只眼;分组方式二:按照术中MMC与角膜基质接触的时间(t),分为T1、T2两组,其中T1组:15s≤t≤45s,共65只眼;T2组:45s<t≤70s,共33只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月、3月、6月时,采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细胞计测定角膜中央点、周边四点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边形细胞百分比、变异系数、平均细胞面积、面积标准差、最大细胞面积、最小细胞面积,并利用SPSS软件统计数据,分析角膜内皮细胞各个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1.不同残余角膜基质厚度组间、不同MMC作用时间组间中央、周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异系数、面积标准差、六边形细胞百分比、平均细胞面积、最大细胞面积、最小细胞面积分别互相比较时,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每组在相同时期中央与周边角膜内皮细胞相同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按残余角膜基质厚度分组时:A、B、C三组术后不同时期,中央、周边角膜内皮细胞参数与术前相比:1)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面积标准差、最大细胞面积、最小细胞面积均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2) B组术后1月时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明显大于术前,其余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3) A、B、C三组术后1周时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六边形细胞百分比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明显小于术前,其余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4) B、C组术后1周时周边角膜内皮细胞平均面积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明显大于术前,其余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3.按MMC不同作用时间分组:T1、T2两组术后不同时期,中央、周边角膜内皮细胞参数与术前相比:1)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面积标准差,最大、最小细胞面积与术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 T1、T2组术后1周时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大于术前,其余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3) T1、T2组术后1周时中央角膜内皮六边形细胞百分比与术前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小于术前,其余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4) T1、T2组术后1周时周边角膜内皮细胞平均面积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大于术前,其余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LASEK术中一次性使用MMC,在合理的浓度和时间范围内,不会引起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化;术后短期内会有中央角膜内皮六边形细胞百分比降低、变异系数升高、周边角膜内皮细胞平均面积增大,均为短暂的、一过性改变,随着时间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2.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应列为LASEK手术的常规检查之一,以更加灵敏、准确的评价角膜健康状态。
其他文献
世界最高功率激光器之一的“火神”即将升级 ,使之产生拍瓦输出功率。这种巨大的功率密度 (超过 10 2 1 W/ cm2 )将在少于 1/ 2 ps持续时间的极短短脉冲中产生。“火神”是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