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岭位于中国东部平原丘陵区和西部高山区的过渡地带,是中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而且是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地理位置比较特殊。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 m)是我国东部公认的有第四纪冰川发育的山地。许多学者对太白山冰川地貌及其冰期划分的问题进行过研究,不仅涉及到秦岭山地的演变历史,还涉及到山地气侯、植物、动物、土壤等诸方面的垂直带谱的变化。本文以秦岭太白山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作者自2014年-2017年多次对太白山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及室内实验分析。从宏观冰川地貌对前人的研究进行补充,对大文公庙至拔仙台附近的冰斗进行调查,计算了冰斗平坦指数。该区域保存较为完好的冰斗平坦指数介于1.59-2.90,平均值为2.01。该区域的冰斗海拔高度分别为2600m-2700 m和3200m-3650 m,据此推测太白山曾发育过至少两次冰期,其雪线高度分别在2600m-2700 m和3200m-3650 m。对秦岭太白山冰碛物进行微观研究,利用扫描电镜对对冰碛物石英砂进行研究,获得其石英砂表面形态特征。冰碛物石英砂的形状以棱角状-次棱角状为主;机械作用特征主要有贝壳状断口、擦痕、粘附碎片、裂隙等;化学作用特征包括溶蚀作用、沉淀作用、晶体生长等在太白山冰碛物石英砂表面也有观察到。采用电子自旋共振测年(Electron Spin Resonance,ESR)和光释光测年(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对秦岭太白山地区采集的样品进行年代学分析,ESR测得太白山拜仙台地区(海拔3282m)测得冰碛物年龄为24ka,对应于末次冰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LGM,24–18 ka),以及深海氧同位素2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s 2,MIS2)。OSL测年数据均相对年轻,因此作者对采样过程及OSL在冰碛物测年中的适用性进行了讨论。本文通过宏观和微观、定性和定量多种手段对秦岭太白山地区第四纪冰川遗迹开展研究,为进一步从时间和空间方面了解秦岭太白山第四纪冰川发育的规律提供参考。此外,本文对于解决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也可以提供一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