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除传统的单胺类递质假说外,有研究认为促炎性细胞因子分泌过多及脑白质损伤等在抑郁症的发生发展中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细胞因子与抑郁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1)抑郁症患者炎症生物标识物比正常人高; 2)中枢和外周炎症性疾病患者抑郁症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人; 3)用细胞因子治疗躯体疾病的患者抑郁症的发病率比正常人群高。 许多临床研究对不同年龄段重性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患者进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ve tensor imaging,DTI)检查,发现各年龄层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脑白质损伤。本实验的目的是检查大鼠脑内促炎性细胞因子IL-6、IL-1β和TNF-α及脑白质损伤与抑郁样行为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 实验动物为Sprague-Dawley(S-D)成年雄性大鼠,体重为220-270g。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8)和应激造模组(n=8)。应激组大鼠单笼饲养并连续28天接受慢性不可预测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对照组大鼠四只一笼,生活在同样环境下但不接受CUMS。采用蔗糖水消耗实验、开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检测大鼠的行为。用快蓝-糖原染色法观察应激组大鼠脑白质有无脱髓鞘,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组织髓鞘碱性蛋白(MBP)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Pi(GST-Pi)样免疫反应,及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用Excel 2003和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_±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两组间均数比较,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慢性不可预测性温和应激诱导的大鼠抑郁样行为 1.蔗糖水消耗实验:与对照组相比,应激组大鼠蔗糖水消耗量及蔗糖水消耗百分比明显减少(P<0.01),提示慢性应激28天后大鼠对蔗糖水的兴趣缺乏、快感缺失,说明大鼠出现抑郁样行为。 2.开场实验:与对照组相比,应激组大鼠在开场行走的总路程、中央路程、中央路程/总路程,及在中央区活动时间均显著减少(P<0.01),提示经过慢性应激28天后大鼠自发活动减少、兴趣缺失,进一步说明大鼠出现了抑郁样行为。 3.强迫游泳实验:应激组大鼠不动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再次证实慢性应激28天后大鼠出现抑郁样行为。 二、应激组大鼠脑内促炎性细胞因子的改变 1.IL-6:与对照组相比,应激组大鼠在下丘脑腹内侧核、尾状壳核IL-6表达水平升高(P<0.05或P<0.01)。 2.IL-1β:与对照组相比,应激组大鼠在下丘脑腹内侧核、海马及尾状壳核IL-1β表达水平升高(P<0.05或P<0.01)。 3.TNF-α:与对照组相比,应激组大鼠在下丘脑腹内侧核、海马及前额叶TNF-α表达水平水平升高(P<0.05或P<0.01)。 三、应激组大鼠脑白质的改变 1.快蓝-糖原染色:经过慢性应激28天后,应激组大鼠未见明显脱髓鞘。 2.MBP:经过慢性应激28天后,大鼠前额叶及外囊处MBP样免疫反应性降低(P<0.01或P<0.05)。 3.GST-Pi:经过慢性应激28天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应激组大鼠前额叶GST-Pi阳性细胞数减少(P<0.05),提示此处少突胶质细胞数量减少。 结论: 1.慢性不可预测性温和应激28天可诱导大鼠抑郁样行为; 2.抑郁样行为伴随着脑内促炎性细胞因子IL-6、IL-1β和TNF-α的表达水平升高,提示二者相关; 3.抑郁样行为伴随着前额叶少突胶质细胞数量减少和MBP样免疫反应性降低,提示二者相关; 根据结果推测:慢性应激通过影响脑对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功能调节提高脑内促炎性细胞因子IL-6、IL-1β和TNF-α的表达,后者损害某些脑区的少突胶质细胞进而影响脑的高级功能活动。由此,我们的实验结果为慢性应激大鼠表现出的抑郁样行为提供了一种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