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区域间的价值流动在规模上越来越大,在组织方式和运转方式上日趋复杂,区域经济关系对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华大地上的农耕文明出现得很早,且绵延几千年。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低,生产主要在家庭层面进行,生产力跨区域的流动及合作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较小,国家这一组织内部的矛盾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域和行政层面,表现为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出于王朝延续和政权稳固的考虑,我国行政区划的发展演变趋势是强调纵向的联系和控制,防范横向的交流和合作,由此形成了中央集权的行政区划体系,行政区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和本位主义。行政区管理系统是管理整个国家的运行框架,它总是将经济生活有意无意地纳入其运行轨道,导致我国历史上经济区难以独立发展,长期依附从属于行政区,区域经济表现为行政区经济。改革开放前,工业化发展道路的选择需要最大限度地集中有限的要素,为此进一步强化了行政区管理系统,地方的主体性被极大地削弱,中央集权被推向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区域经济表现为大一统的行政区经济。改革开放是依托行政区划体系框架自上而下通过差别授权启动和推进的,尽管地方政府的权力不断扩大,区域间横向价值流动空前加大,但“切块”授权不仅没有弱化行政区的封闭性和本位主义反而予以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的表现方式转化为区域化的行政区经济。这是我国区域经济难以统筹发展的根本原因。本文在深入分析我国行政区划发展演变的基础上,认为中国的区域经济先天地表现为行政区经济,并就区域化行政区经济特点、利益作用机制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负面表现等进行了分析。指出区域化行政区经济尽管较大一统的行政区经济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它仍然是计划经济思想和行政手段的产物,与市场经济有着本质上的不相容,也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不相容,是经济增长绩效难以进一步提高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统筹区域发展,使区域经济的表现形式向经济区经济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