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以核素判断肠胆反流为基础,分析胃蛋白酶原法检测肠胆反流的可行性,并推测肠胆反流在胆管色素结石形成中的作用。
方法:
通过口服<99m>Tc-DTPA判断29例胆囊切除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后患者有无十二指肠胆道反流,分为反流组与无反流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测定所有受试患者“T”管胆汁中的胃蛋白酶原I和Ⅱ的浓度并进行组间比较,同时与口服核素法比较。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用mean±SD表示,进行t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通过口服核素法判断,29例患者中有11例存在肠胆反流,阳性率为37.93%。反流组与无反流组胃蛋白酶原I的浓度分别为0.43±0.38μg/L和0.59±0.73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流组胃蛋白酶原Ⅱ的浓度为32.34±26.78μg/L,明显低于无反流组的112.50±127.09μg/L(p<0.05)。胃蛋白酶原Ⅱ检测肠胆反流的阳性率为27.59%。
结论:
1、PG Ⅱ法可以作为观察十二指肠胆道反流的一种新方法,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如何,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2、十二指肠胆道反流可能在胆管色素结石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