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上各门学科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能够深刻揭示城市化原理和基本机制的,应当是经济学。当然其他学科对于认识城市化现象也有重要作用。本文是针对城市化现象的经济运行过程所进行的分析。 城市化的经济运行分析,在我国还是全新的命题。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必经的质变阶段,但直至20世纪60年代,人们对这一阶段的必然性、经济性、社会性、历史性等等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经济学逻辑认识,尽管这种认识对于指导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60年代以来,虽然国内外的城市经济学著作已经很多,但运用均衡经济模型进行分析的还不多;其次,我国在跨世纪的发展中,各级政府在现实生产力的推动下,先后确定了以城市化为目标的发展战略,然而对于城市化机制、城市化道路、以及城市化政策策略等经济决策问题的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本文以此为宗旨,在总结城市化经济发生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城市化均衡模型探讨了城市化经济运行过程的运行机制和调节机制。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导论部分阐述了城市化经济运行的分析意义、内容与视角,指出运用均衡与非均衡分析方法是适用于城市化经济运行问题的,并说明了研究城市化经济运行均衡态和调节城市化经济运行非均衡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1章,在众说纷纭的城市化经济运行的矛盾现象中,根据经济学原理揭示和归纳了两种现实的非均衡状态及其各自内部的不同表现:一是由“城市病”与城市短缺所展现的城市化经济运行的资源约束形态,另是由城市“空心化”、郊区化与村镇经济所展现的城市化经济运行的需求约束形态。同时指出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经济运行的非均衡态是囿于制度性供给约束的特殊非均衡形态。 第2章,总结归纳了城市化经济运行一般状态的历史基础和运行机制,是研究城市化经济运行形态的理论基础。这一部分,按照由抽象到具体和由历史到现代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城市化经济运行机理,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农业剩余与比较优势、非农产业、聚集经济、外溢效应四大城市化经济定理;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分析了城市化经济运行沿时间增长的两个内在内容提要机制:城市输出产业的城市化经济增长机制和从专业化到综合化的城市性质变迁机制,它们主要表现为“市”发展的延续;另一方面分析了城市化经济运行沿空间增长的两个内在机制:从单中心到多中心的城市化经济运行的内部空间扩展机理和表现为城市区域化、城市连绵体的城市化经济运行的外部空间扩展机理,它们主要表现为“城”发展的延续。从而纵观了整个城市化经济沿时空纵横的多维空间的运行机理。 第3章,具体分析了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城市化经济运行的均衡状态,是本文理论的核心部分。首先对构成城市化经济的两个方面“城”的概念和“市”的概念作了专门的界定,然后在分析人们对城的行为特征的基础上导出了城需求函数和城供给函数,进而推出了“城,,均衡曲线U;在分析人们对市的行为特征的基础上导出了市需求函数和市供给函数,进而推出了“市”均衡曲线Y。在此基础上,定义了由U曲线与Y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城市化经济均衡的概念,并分析了由此表现的城市化经济运行的均衡态。 第4章,分析了城市化经济运行均衡态的目标状态的概念与内涵,是本文理论核心部分的延续。城市化均衡态不等于目标状态,现实中有多种目标状态。对目标状态的选择取决于一定时期城市化经济运行的实际矛盾和城市居民的福利倾向。在我国,在加速进行的城市化进程中,其最主要的矛盾,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如卿匝利地向城市转移。因此,从我国来讲,能够使进人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市原有的劳动力一起,实现了充分就业,是我国目前城市化经济运行的最理想状态。为此,本章着重分析了劳动力流动对城市化均衡态的影响,并指出目标状态的实现要靠政府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城市化政策并实施有效的调节。 第5章,分析了城市化经济运行的非均衡态和对非均衡态的调节。这是城市化经济运行理论走向实际应用的过渡理论。城市化经济运行的非均衡点由U曲线与Y曲线的交点划分成城市化经济运行的四种非均衡态类型:老城萎缩型的城市化非均衡态、开发区型的城市化非均衡态、成长型的城市化非均衡态、老城综合化型的城市化非均衡态。这些非均衡态是城市化经济研究的现实对象,本章根据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实际,研究了四种非均衡态的调节机制,并从城市化均衡状态的要求出发,提出了调节四种非均衡态和“城”非均衡态、“市”非均内容提要衡态的调节措施。 第6章,结论和政策建议。城市化经济运行具有政策依赖性,即保持城市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均衡、保持城市化区域的经济运行均衡和城市产业高级化的动态均衡,都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指出城市公共产品配备率增长率的正值性,是保证城市社会福利提高的动态均衡条件。根据中国目前城市化经济运行的目标状态,认为中国现阶段对城市化经济非均衡态的调节,应促使城市化经济运行的均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