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融资融券交易业务发展势头良好,包括融资融券业务在内的类信贷业务的利息收入也成为了我国证券公司的第三大收入来源。然而,当资本市场经历了昌九生化“两融第一惨案”事件后,我们发现该业务蕴含着潜在的风险。融资融券交易对于不同类型的市场参与者而言,所带来的影响可能是不一样的。本文研究了我国资本市场两融交易中的异质信念。首先回顾了有关异质信念与资产价格相关性的两个理论模型。其次利用中国股市338只股票8个季度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了机构投资者和散户之间在两融交易中存在着异质信念现象。随后研究了两融交易中异质信念程度变化率与股票收益率的短期关系。本文还研究了我国资本市场融资融券交易中的私有信息套利问题。通过对中国股市相关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提出了融资余额占流通市值较大的股票的私有信息套利程度更高。机构与散户之间异质信念的存在,表明散户相比机构投资者对于融资余额占流通市值较大的股票更为偏好。而由于散户相比机构投资者更有可能是非理性的噪声交易者,相对来说市场更容易被误导和操纵;因此,增大了这部分证券交易中的私有信息套利程度。本文通过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这一中间变量,将我国融资融券交易中的异质信念与私有信息套利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为更好地理解我国融资融券交易活动的特点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本文还利用了最新的市场数据,在股票收益率、融资余额变化率和换手率变化率三者之问建立了稳定的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了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以及三者之间的格兰杰因果检验;接着,证明了融资余额占流通市值比例与股价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并建立了二者之间稳定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最后,基于本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与在融资融券交易活动中保护散户、监控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行为相关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