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分子设计,合成了长碳链为十九的奇碳数烷基芳基磺酸盐。以脂肪酰氯和二甲苯为原料,通过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得到烷基芳酮;所得烷基芳酮与溴代烷进行格氏反应,得到烷基芳基叔醇;烷基芳基叔醇通过加氢还原,得到烷基芳烃;烷基芳烃经磺化、中和、纯化,最终得到结构明确的系列烷基芳基磺酸盐。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对中间体及最终产品进行了结构表征,分析结果表明,中间体及最终产品的结构与所设计的分子结构相符。用滴体积法,测定了烷基芳基磺酸盐在不同温度下以及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表面张力,得到表面张力与结构、温度、电解质的关系。在温度一定时,随着芳环向长烷基链中间位置移动,临界胶团浓度(cmc)增大,临界胶团浓度下的表面张力(γcmc)降低,而且在加入电解质后不仅大大降低表面活性剂的cmc、而且使得溶液的γcmc较纯水中更低。当结构一定时,随着温度的升高,胶团不易形成,cmc增大,γcmc减小,本文从分子结构与电解质的作用机理方面进行解释。通过计算胶团化过程中的热力学参数,得出胶团化过程是一个熵驱动过程,焓变与熵变具有良好线性关系,补偿温度为304±2K。用旋转液滴法测定了烷基芳基磺酸盐的最小烷烃碳数(nmin),界面张力扫描结果表明:磺酸盐异构体之间随着芳基向长烷基链中间移动,nmin逐渐增大,其烷烃选择性增强。在活性剂浓度一定时,测定其与正癸烷间的界面张力,确定了最适宜盐浓度、最适宜醇浓度。考察了磺酸盐异构体在不同碱浓度下与大庆采油六厂原油的动态界面张力,分别考察了磺酸盐结构、强碱和弱碱浓度对动态界面张力最小值(DIFTmin)和动态界面张力平衡值(DIFTequ)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自适宜碱浓度下,三种结构烷基芳基磺酸盐,都能与大庆采油六厂原油达到超低界面张力(10-3mN/m);而且随芳环向长烷基链中心移动,达到DIFTmin、DIFTequ时所需的强碱、弱碱浓度降低,时间缩短。本文采用Ross-Miles起泡法测定了烷基芳基磺酸盐的起泡性能,随着芳环位置向长烷基链中间位置移动,起泡性能增强,稳泡性能下降;随着磺酸盐浓度的增大,起泡性先提高后趋于稳定,而稳泡性先升高,后降低至某一稳定值;随着温度的升高,起泡性能增强,稳泡性能下降。采用分水法研究了烷基芳基磺酸盐乳化性能,异构体间随着芳环向长烷基链中间位置移动乳化性能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