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合并肾小球损害的临床与病理表现

来源 :广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_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肾小球损害的临床与病理表现,分析讨论其实验室指标及肾脏病理特点。方法:收集2003年10月至2018年06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临床诊断肝硬化合并肾小球损害并行肾穿刺活检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肝硬化合并肾小球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1、本次研究中肝硬化合并肾小球损害并行肾穿刺活检术的患者共有34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4例,男女比例为7.5:1,年龄19-71岁,平均(44.74±13.94)岁。2、34例肝硬化合并肾损害患者临床表现如下:低白蛋白血症30例(88.24%)、肾功能不全27例(79.41%)、大量尿蛋白21例(61.76%)、IgM升高18例(52.94%)、镜下血尿17例(50.00%)、血清IgG降低13例(38.23%)、血清IgA升高10例(29.41%)、低补体血症8例(23.53%)。3、34例患者中,乙肝肝硬化合并肾小球损害的患者为26例,酒精肝硬化合并肾小球损害的患者为8例。4、本次回顾性分析收集到乙肝肝硬化合并肾小球损害的肾脏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10例(38.46%)、IgA肾病7例(26.92%)、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4例(15.38%)、微小病变性肾病3例(11.54%)、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1例(3.85%)、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例(3.85%)。酒精性肝硬化合并肾小球损害的肾脏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5例(62.50%)、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例(25.00%)、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1例(12.50%)。结论:1、乙肝肝硬化合并肾小球损害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及IgA肾病。2、酒精性肝硬化合并肾小球损害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及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3、肝硬化合并肾损害病理变化多种多样,应尽早行肾穿刺活检术,明确病理类型。
其他文献
目的:回顾性分析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Hereditary neuropathy with liability to pressure palsies,HNPP)临床表现和电生理特点,了解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ultiple
二氧化碳是开发中的重要的碳资源。它的一个有效利用方式是和环氧化物等单体共聚生成脂肪族聚碳酸酯。该反应现已能够较顺利地实现。反应中加入第三单体、扩链剂、调节剂,可以
<正>双曲面、内定位凸台薄壁拱形零件其设计要求为:最大直径φ1200-0.09mm,壁厚仅为50-0.08mm,内形有一个凸状定位台,形状见立体图1所示。零件设计使用了流动性好的纯铜材料,
<正>电磁感应中的线框问题往往综合性较强,与其他知识联系较多,涉及力学知识(如牛顿运动定律、功、动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等)、电学知识(如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安培力
<正>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总是伴随着其他形式的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怎样计算电磁感应问题中的电能呢?常用以下三种方法。一、利用电磁感应中产生的电能等于克服安培力做的功求
<正>药物诱导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在全球的发病率呈迅速上升趋势[1,2],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长期以来,DILI的诊断主要依靠排除法,导致其诊断的可靠
本文扼要阐述了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内容及其近50年来的进展和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系统地叙述了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有机高分子分离膜的材料。文章分析了今后膜分离技术的
<正>目前,国内共有约150家被冠以"晚报"报名的都市类报纸,自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这些以市民为主要阅读对象的报纸相继创办后,便深受读者的喜爱,从而使得晚报在中国新闻界所占
静电纺丝技术就是通过带电聚合物溶液或熔体的喷射来制备纳米纤维,是一种制备纳米纤维材料简单有效的技术。醋酸纤维素(CA)易溶于有机溶剂,常作为纤维素的替代材料应用于静电
综述了近十几年来有关高分子担载希夫碱金属配合物的研究进展。此类配合物所采用的合成方法主要有:(a)含乙烯侧基的配体或金属配合物共聚;(b)小分子配体或配合物锚连于高分子载体。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