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庙会诞生于古代严肃的宗庙祭祀、社祭及民间信仰。汉、唐、宋时期,加入佛教、道教的宗教信仰和娱乐形式,明清时期极其盛行。纵览我国庙会的起源,发展及嬗变,其形式、内容及功能都在发展变化着,体现着时代和地方色彩性,是传承性和变异性的统一。但庙会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经济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农村公共生活的缩影,更是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地方,直接或间接地用来满足人类需要的产物。目前,学术界关于庙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华北片区和江浙片区。学者们分别从人类学和民俗学等视角讲述庙会自身的发展演变,分析庙会的传统功能和现代功能等等。农村庙会作为公共生活的载体,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正如马林诺斯基所认为的:文化是一套包括工具及一套风俗,及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他们都直接或间接的满足人类的需要。任何东西所具有的意义又都依赖于它在人类活动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它所关联的思想及东西所拥有的价值。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运用马林诺斯基的文化功能理论,把庙会作为一种体现和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民间文化,以功能诉求为线索,具体把握庙会的现状特征,总结分析庙会的功能以及所体现的社会需求,探索其对农村公共生活建设所具有的启示和重要借鉴意义。陕西武功人杰地灵,庙会独特而悠久。从武功庙会的现状出发,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观察等方法,发现该地庙会主要由农村精英老人参与组织管理,具有无身份差等的群众兼容性;娱乐性和民众性;自发筹集资金的民间自组织性;季节性和流动性;实用性和低消费性等特征。通过庙会的特征,理解并分析庙会具有的道德教化维持乡村秩序和安全阀促进社会整合的政治功能;心灵诉说,情感寄托,促进人际交往的情感功能;调动民间资源,促进物质交流的经济功能;农村精英老人参与管理农村公共生活的社会功能等,这些功能直接或间接地满足了人们的各种社会诉求。以功能的眼光来解释一切,从和谐社会的制度文化需求,精神诊所的情感需求和集体记忆,民间自组织对经济支持的需求,农村精英老人自我实现的需求等多角度出发,对我国农村公共生活建设提出建设性的思考。庙会作为当地民众公共生活的载体,体现着各种社会诉求,承载着一种社会意义。在农村生活中占据了特殊的地位,是当地农村哈贝马斯意义上的“生活世界”。然而,现代社会“金钱化”和“官僚化”地不断入侵,农村公共生活建设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和改善的问题。新农村建设,旨在塑造人们丰富多彩的,积极、健康、有意义有价值的农村公共生活。因此,农村公共生活建设,要体现和谐社会建设的需求,要符合民众普遍的社会道德要求,要将人的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要发挥农村精英老人的纽带作用,更要充分调动和筹集民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