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现阶段对于肝内胆管结石成因的临床研究倾向于胆管结石形成后继而改变入肝血流,从而加速结石的产生,即“结石--血供改变--结石”的过程,该思路的局限性在于对结石形成前的血流改变及结石的形成原因仍未做明确研究。近年来多个研究发现,肝内胆管的胆固醇结石越来越多,而且无论是否存在胆道感染或梗阻这些结石都可发生。这一情况提示我们,肝内胆管结石的形成不仅仅存在于胆道微环境的改变,其源头很可能在于肝细胞亦或胆管细胞代谢功能的改变。感染和梗阻等因素可能仅是成石的促动因素,而非真正的始动因素。始动因素很可能在于肝细胞功能的改变,然而肝细胞功能改变的前提必然是肝细胞的营养代谢变化,因此有理由相信,入肝血流的变化,影响了肝细胞功能,最后产生了结石。临床中我们通过研究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第一肝门处门静脉旁肝动脉主干平均流速值与正常人血流速值的对比,探讨血液流变学及胆道流体力学变化与肝内胆管结石成因的关系方法收集整理我肝胆胰脾外科2011年3月-2013年3月中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35例,B超检测其第一肝门处门静脉旁肝动脉主干平均流速值,与35名无肝胆系疾病及其他基础病的健康志愿者进行对比,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选择第一肝门处门静脉旁肝动脉依据1肝内胆管的唯一供氧血管为肝动脉。2第一肝门处门静脉旁肝动脉于B超检测时易于显示,因其解剖位置固定,还可以门静脉主干及其左支矢状段为参照物,正常人的这两段肝动脉显示率可达100%。3与门静脉相比,肝动脉的肌层发达,易受交感神经因素的影响。结果1.通过对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工作情况、情绪波动等因素进行对比,发现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情绪波动大,可能影响了结石的形成。2.B超检测结果提示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第一肝门处门静脉旁肝动脉主干流速平均值较健康志愿者明显升高,门静脉流速值无明显差异。2.经过SPSS16.0统计学分析软件对研究数据处理得到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肝动脉各时期流速与健康人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形成可能与血液流变学及胆道流变学的改变有关,而肝外胆道结石的形成可能与SO功能的退化及胃肠道细菌的移位有关,也即肝外胆道结石的形成促进肝内胆管结石的形成,两者共同导致胆道微环境的改变及慢性增生性胆管炎的出现;而异常应激状态所致胆管细胞‘养/氧’供降低,可能为促进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的诱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