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技术研究和系统开发

被引量 : 33次 | 上传用户:Flying_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化是当今国内外高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潮流,随着对地观测、管理、网络、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工程项目管理领域越来越多的使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高效的管理手段。论文通过实际的系统开发和研究,实现了施工进度三维可视化模拟、施工管理信息一体化和“数字校园”管理导航。三维可视化模拟是依据一项实际的大型水电工程项目实现的。大型水电工程施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制定大型工程旋工进度计划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涉及到主体工程建筑物的各个方面,其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关系错综复杂,各部分施工本身亦随时间推进而不断变化,大量动态信息难以把握,工程的设计与决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往往需要多方案的比较来确定最佳选择。本文将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可视化技术相结合,提出基于GIS的三维可视化理论方法,具体研究了图形辅助建模技术以及基于GIS的工程施工三维动态可视化模拟技术,实现了图形辅助建模,工程施工计划过程的三维可视化。以GIS为平台组织动态演示数据,建立了系统的体系结构,开发实现了系统的具体功能,为全面、准确、快速的掌握计划执行过程以及进行施工多方案比选分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为工程设计和施工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施工管理信息一体化的实现则是通过建立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工程项目:桥梁工程和一般工业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信息系统加以论述的。论文从系统分析入手,确定系统目标、原则,组织设计系统数据库,结合一大型斜拉桥施工管理的整个过程,从软件工程的指导思想出发,以组件式GIS软件MapX4.5和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工具VisualBasic6.0构架的技术体系为基础,开发了一套方便、实用的桥梁施工管理信息系统。随后论文阐述了工业民用建筑施工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思路和实现方法,针对实际的施工过程,以当前先进的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SuperMap GIS 5和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工具Visual Basic6.0构架的技术体系为基础,以基于局域网的C/S(Client/Server)模式为系统集成方式,开发的一套方便、实用的施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工程中的进度,质量,成本三大指标的控制管理,并将GIS与GPS相结合,实现了对远程施工机械可视化的调度管理。针对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许多高校相继合并的现象,考虑到校园信息量大,管理困难的特点,论文中介绍了两套基于上述情况开发出来的校园地理信息管理系统。除了可以直观地进行图文显示和查询外,增加了空间分析、统计分析和三维导航功能。开发和应用的成果表明,现代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发展空间,其成果的普及化、标准化会为整个工程管理领域或行业带来实际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cuterespiratorydistesssyndrome,ARDS)是由急性肺损伤引起的呼吸衰竭 ,而中性粒细胞与肺血管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理机制 .肺
弥尔顿作为英国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重要人物,自由理论是其思想中最核心的观念范畴。本文主要探讨弥尔顿对自由的认识,并对其自由观的形成和主要特点进行评价。弥尔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创新课程理念,开发课程资源,优化课程体系,提升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的
应用Fluent软件对发动机进气管和进气歧管中的气体进行模拟并分析其流动特性,通过对进气总管入口端的合理布置及对稳压腔结构的合理设计,来增加各进气歧管的进气量及使各歧管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数占农药中毒总数的70%以上,列急性化学物中毒首位。长期大面积使用有机磷农药也使得人们长期暴露在农药残留的环境中,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健康。但是无论是
随着用户数量的迅速增长和宽带通信业务的开展,现有的通信频段已经变得越来越拥挤。为了提高频谱利用率,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广泛采用了非恒包络的线性调制方式和多载波技术,这对
本试验对空白纳米乳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备出水包油型原花青素纳米乳,并对其质量稳定性、安全性、药效学和释药性能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空白纳米乳的研制。以脂肪醇聚
方舱是一种应用在特殊的环境下的特种车厢,广泛应用于工程抢险、野外勘探、医疗、供电和部队作战指挥等情况下,要求其能够防风、防雨、防腐、防蛀、承受太阳辐射、温度冲击、电
有机合成新方法、新技术是有机化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之一。本论文在可光解连接分子、苯并咪唑合成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以及Heck反应等方面开展了研究,主要内容和取得的主要结
“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是唯物史观必然的逻辑结论,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命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活水源头。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