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近百年来,我国传统的民间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正面临着生存环境恶化的困境。传统手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传统手工艺类(其中包括传统美术、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非遗”保护分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截止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颁布,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其中占据8.8%,加之传统技艺门类中诸多具有传统手工艺表现形式的“非遗”项目,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少占12%的比重。但是,目前大多数保护的工作都是对传统手工艺的本体进行保护,属于“生产性保护”,动态保护传承人,静态保护技艺等。缺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文化生态化保护意识。文化生态学以社会科学的方法来分析特定社会环境之下区域内文化创造的适应、变迁与发展过程。文化生态学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形成发展过程是人类不断适应周围环境的过程,通过考察外界环境来研究人类文化,文化生态学并不主张“环境决定论”,这里的“环境”不仅是生态学范畴的自然环境,还包含社会环境(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种族等)、文化环境(风俗、礼仪、宗教)等物质性、精神性的内容。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形成一种双方互动的关系。一方面社会适应环境,另一方面人类行为同时也会影响甚至改造环境。梁平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到目前为止,梁平的梁山灯戏、梁平木版年画、梁平癞子锣鼓、梁平竹帘、梁平抬儿调五个项目,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另外还有市级保护名录15个,县级保护名录87个。区域内的文化创造是特定时空下综合因素的产物,近代梁平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衰微源于当地民间文化生态环境的转变,生存环境的巨大转变导致部分传统手工艺品的内部结构(诸如文化内涵、功能等)和外部组织(诸如受众群体、经济模式等)也发生变化。本文以文化生态学视角研究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保护方法,探寻其中的规律性。提倡对传统手工艺的整体性保护,即系统地保护某一项目所拥有的全部内容与形式,其中包括传承人与文化空间、静态固定的物质性与活态流变的非物质性,分析特定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过程中的缺失与不足,探寻更合理的保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