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催化氧化耦合生物滴滤净化恶臭气体的试验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xiaofei3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恶臭气体污染生活环境危害人体健康的问题日益突出,有效净化恶臭气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恶臭气体中污染物组分复杂,单一的净化手段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针对高浓度、多组分的恶臭气体,结合现有恶臭废气处理技术,开发出高效、经济以及环境友好的新型净化技术已成为目前大气污染防治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本论文针对典型场所常见的氨气(NH3)、硫化氢(H2S)、乙硫醇(C2H5SH)等恶臭气体,以光催化氧化反应为预处理工艺,制备光催化材料,进行了进气浓度、停留时间、紫外功率对去除率影响的试验,得到最佳反应条件,并初步探究了反应机理;以生物滴滤为后续工艺,驯化筛选高效降解菌进行了生物滴滤塔挂膜启动,进行了进气浓度、停留时间、pH、气液比以及饥饿期恢复后对去除率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光催化氧化耦合生物滴滤净化恶臭气体工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光催化氧化工艺净化恶臭气体试验研究、生物滴滤工艺恶臭气体试验研究以及光催化氧化耦合生物滴滤净化恶臭气体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光催化氧化工艺条件下,选用185-254nm双波长紫外灯为光源,自制Fe3+/Ti02催化剂对恶臭气体的净化效果优于标准商用TiO2催化剂,当NH3进气浓度为208-584 mg/m3、H2S 进气浓度为 196-578 mg/m3、C2H5SH 进气浓度为 5.2-40.1 mg/m3 时,恶臭去除率随进气浓度提高而降低,恶臭气体停留时间为0.8s-2.4s时,恶臭去除率随停留时间延长而提高,紫外灯管功率为240w-960w时,恶臭去除率随紫外灯功率增加而提高,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恶臭气体光催化中间产物,主要为二甲基二硫、二甲基砜、二甲基亚砜、甲基磺酸等;生物滴滤工艺条件下,采用添加葡萄糖为共代谢基质,气液相联合挂膜方法,生物滴滤塔的动态挂膜时间为16d,在稳定运行阶段,恶臭气体进气浓度、停留时间及气液比对恶臭去除效率影响显著,实验条件下最佳反应参数为NH3进气浓度77.93~271.57mg/m3,H2S 进气浓度 114.64~423.76mg/m3,C2H5SH 进气浓度 63.7~313.42mg/m3,停留时间5s,气液比277.8:1,喷淋液pH 6.5~7.5,生物滴滤具有较好的恢复性能,可以应对间歇运行;光催化氧化耦合生物滴滤工艺条件下,重新挂膜启动后的生物滴滤塔比单独生物滴滤塔工艺挂膜启动天数缩短了三分之一,仅需11天。试验期间,耦合工艺对NH3、H2S、C2H5SH去除率分别为95%、97%和87%,在光催化和生物滴滤停留时间分别为2s和2.4s的最佳运行参数条件下,当NH3、H2S、C2H5SH进气浓度分别高达570mg/m3、568 mg/m3和16.5 mg/m3时,耦合工艺的去除率仍能达到96.6%,97.1%,88.7%。
其他文献
塔河油田是中国发现的储量最大的碳酸盐岩油田,其岩溶储层埋藏深度大、储集空间复杂.通过古今岩溶地质考察,查明了塔北隆起奥陶系岩溶层序中古地貌与岩溶分带及缝洞系统;通过
<正> 在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我们迎来了新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它象我们经历着的工业时代一样,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变革,是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质的飞跃。它以知识作为一种资源
本着应急物流如何在军事上应用为目的,通过对应急物流理论与实践成功应用事例,如何进一步促进应急物流"军民一体化"进程,着重从建立与完善应急指挥,信息共享和发布平台,科学筹
可视化的方法是一种以计算机为支撑、对抽象数据进行可视表示的方法与技术。运用可视化的方法,总结和分析国内外互联网环境下法治政府建设研究领域的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
由于人工方式管理工具容易造成工具丢失无法溯源,且效率低下耗时费力,已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ARM的嵌入式工具管理系统;该系统以S3C2416作为
大型原油浮顶罐安全运行重点在于做好油罐的防雷接地及其防范措施,这是保障大型原油浮顶罐安全运行的最根本要求。根据多年的大型油罐着火分析报告中,多数大型原油罐起火为感
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了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兴衰成败,是幼儿园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的中流砥柱。因此幼儿园要通过多种方法优化环境,注重人文管理,强调合作交流,革新奖惩评价,促进园本教研
一直以来,中国各大企业非常重视节能工作,在节能工作中,企业将重点放在线损管理上。线损管理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依照目前中国企业在电力降损节
将作物水分亏缺指数作为干旱识别指标,对其在我国不同农区适用性进行了探讨。通过计算1971~2000年全国18个气象站的逐日滚动作物水分亏缺指数,以及春、夏、秋、冬各季节和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