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地区作为新中国第一个重化工业基地,其成长经历了繁荣、衰退、振兴的过程。在其全面振兴的过程中,依托于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和其特有的自然资源、能源和地理条件形成了一些优势产业。主要包括以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金属冶炼及金属制品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为主要方向的材料产业,以齐齐哈尔、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等城市为集聚地的装备制造业,以自然生态环境和工业优势为基础的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以低成本、丰富原料和工业优势为基础生物医药产业以及东北的汽车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这些优势产业的发展非常迅猛,其产值不断增加、各类集群逐步形成、龙头企业迅速成长、单项技术不断突破。为此,东北地区优势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某些领域或某些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有的甚至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但是从整体上看,与东南沿海和发达国家相比,东北地区的自主创新状况还是令人担忧的,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的方式单一、分工与合作机制不协调、未能形成特色品牌等。这些问题制约了东北地区优势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分析得知,制约东北地区优势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创新资金投入不足、创新型人才匮乏、体制机制因素障碍等。美国、日本和韩国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通过学习与借鉴,东北地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大力提高优势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首先,从资金支持力度方面看,应该完善政府科科技投入分配机制,应该加大企业自身的研发经费支出,同时还应该积极争取信贷及域外资金支持。其次,从人力资本凝聚方面看,不但应该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激励,还应该促进区域内创新人才的流动,发挥创新人才的带动作用。再次,从发展方式看,应促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促进优势产业的调整与升级,最终形成国家层面的创新体系。最后,从宏观环境建设看,要形成自主创新的市场体系,要建立自主创新的区域合作协调体系,还要培养具有东北特色的自主创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