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步伐。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日益增加,其中也包括大量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农村人口流动到大城市,他们的孩子或留在乡村,成为留守儿童;或随同父母奔波到大城市,成为城市流动儿童。作为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新产生的群体,流动儿童虽然向往大城市的生活,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不能够很快的适应新的环境,产生缺乏自信、孤独、敏感的消极心理状态。而且城市流动儿童还常被排除在体制之外,并不能享受本地常住儿童同样的就学条件,这也导致他们的身心健康处在较低水平。虽然社会正在不断提升对流动儿童的关注度,受教育的权利也不断趋于公平,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儿童身心发展水平较低的现状。体育是促进人社会化和改善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本研究致力于发挥体育对促进流动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最大效能。因此以济南市流动儿童较多的四所公办学校为研究对象,每个学校随机抽取五年级两个班分别作为实验组与对照组。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研究流动儿童身心发展现状,制定针对流动儿童的运动处方和课外体育活动方案,对实验组施加影响,实验时间为4个月。利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修订版)》和《心理健康诊断问卷(MHT)》检测实验组与对照组身心健康发展水平的前后差异,我们发现:1、在相对短时间的体育活动干预下,流动儿童身体形态也能得到很大改观,促使他们身体形态产生良性的发展变化,也说明了流动儿童身体形态具有良好的可塑性,是身体形态发展的关键期,良好的体育活动干预能为他们终生的身体形态打下良好基础。2、实验前测与后测数据分析表明,实验组经过实施制定的运动处方和体育活动干预,他们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灵敏性和协调性等体质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前后数据对比体现了显著性差异。而且实验干预后,实验组城市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对照组提升明显,反映出体育活动对流动儿童心理能够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我们建议:第一,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保障学校体育的开展。提高体育教师体育课上的教学质量和课余活动的组织开展能力,鼓励体育院校的学生多去流动儿童较多的学校实习,建立实习合作关系。第二,针对流动儿童体质发展的状况合理制定运动处方。对他们参加各类体育活动的时间、具体活动的展开方式等方面提出建议和要求,使课外体育活动成为流动儿童必修的一门课程。第三、针对流动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设计体育游戏、趣味比赛,创编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形成校本课程。第四、体育活动的开展由校内带动校外,给流动儿童更好的体育活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