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分析深圳市性早熟女童基本情况、家庭情况、环境暴露及膳食特点等特征;分析PAEs暴露与性早熟的关联性,探讨性早熟的危险因素及病因,为性早熟的早期预防控制提供指导性的建议。研究内容病例样本来自于深圳市某医院内分泌科诊断为中枢性性早熟和青春期发育过早的女童,对照样本来自深圳市目标体检学校,对病例进行年龄(年龄相差不超过3个月),性别1:1对照匹配,共纳入病例对照样本284对。病例对照均收集了问卷和尿液。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测定尿液样本五种邻苯二甲酸酯代谢产物的水平。采用R软件(版本:3.5.2)应用t检验,符号秩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因子分析、协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探讨深圳市性早熟女童的特征及其与性早熟的关联性。结果一般情况:本次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568人,病例组284人,对照组284人。其中8岁组年龄人数最多,占比44%。其次为7岁组(33%),9岁组(18%)。6岁组(4%)和10岁组(1%)人数较少。病例组和对照组实足年龄的中位数相同,均为8.0岁。病例组的身高、体重和BMI的中位数均分别为135.0cm、30.2kg、16.6kg/m2,均高于对照组的身高(129.2cm)、体重(25.0kg)和BMI(15.3 kg/m2)。病例对照单因素分析:基本情况方面:在身高、体重、BMI、超重肥胖率、抗生素使用方面病例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1.07,z=8.98,z=4.85,z=1.96,z=1.96,χ2CΜΗ=18.21,χ2=0.46,P值均<0.05)。在营养不良率、出生体重、断乳时间方面对照组高于病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CΜΗ=18.21,z=1.96,z=4.22,P值均<0.05)。家庭情况方面:病例组独生子女的比例(42.9%)、母亲超重肥胖的比例(21.1%)要高于对照组(26.7%,12.2%);对照组睡眠时间(9h)、母亲初潮年龄(14岁)高于病例组(8h,13岁)。暴露情况方面:在家庭装修时间,使用塑料器皿频率,使用塑料器皿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依次为104.29,30.41,20.79,P值均<0.05);而护肤品的使用频率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值=0.46,P值>0.05)。饮食模式:问卷的膳食部分共涉及14类食物的摄入频率,将每种食物的食用频率标准化为:次/天。经t检验:在粮谷类,洋快餐,补品和营养品方面病例组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55,3.83,4.77);在畜肉,坚果,新鲜蔬菜,新鲜水果,奶及奶制品,碳酸饮料方面对照组高于病例组(t值分别为6.29,1.69,3.51,4.88,2.87,3.95),差异均有显著性(P值均<0.05)。尿液mPAEs测定:利用LC-MS/MS测定尿液中邻苯二甲酸酯代谢物浓度。MMP、MEP、MiBP、MBP、MEHP五种邻苯二甲酸酯代谢物的检出率范围是97%100%。五种邻苯二甲酸酯代谢物的相对回收率范围在0.41.03。协方差模型的调整年龄和BMI后,五种邻苯二甲酸酯代谢产物中MBP,MEHP在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是10.30,3.93,P值均小于0.05),其他三种代谢产物MMP、MEP、MiBP均未发现显著性差异。病例对照多因素分析:使用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入选标准为0.10,剔除标准为0.15。OR正负值来看儿童营养评价(OR=2.326,95%CI:1.3973.871)、塑料器皿的进食频率(OR=1.625,95%CI:1.0692.465)、高蛋白高脂饮食(OR=3.940,95%CI:2.5156.168)以及MEHP暴露(OR=2.099,95%CI:1.4772.979)是女童性早熟的危险因素,家庭月收入(OR=0.750,95%CI:0.5830.964)、母亲初潮年龄(OR=0.727,95%CI:0.5800.910)是保护因素。结论1.深圳市学龄儿童健康对照组的主要饮食模式是平衡膳食模式,性早熟儿童的主要膳食模式是高蛋白高脂膳食模式。应对性早熟患儿进行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2.女童超重肥胖、塑料器皿的进食越频繁、高蛋白高脂饮食越多、MEHP暴露越多、家庭月收入越少、母亲初潮年龄越小发生性早熟的危险性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