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选取简便实用的医院临床科室效率评价指标,通过数据包络分析评价模型,实证分析广西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在2014-2018年期间的25个临床科室效率及变动情况,并进一步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方法:根据参考文献资料并结合筛选原则,筛选出评价指标。收集样本医院25个临床科室2014-2018年各科室相关指标数据,使用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性描述,同时通过DEAP2.1软件,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CCR、DEA-BCC以及Malmquist模型对样本医院25个临床科室进行效率及变动分析研究。结果:1.筛选出4个投入指标:医务人员人数、编制床位数、固定资产折旧值数、总支出;4个产出指标: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抢救人次数、总收入。该指标评价模型在样本医院临床科室效率评价中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与代表性。2.样本医院25个临床科室2014-2018年五年间平均技术效率总体趋势是向下的(0.955~0.930),有效科室占比28%;纯技术效率在0.963~0.984之间波动,总体是趋势略向下,有效科室占比52%;规模效率总体趋势与技术效率基本一致,曲线略向下,波动不大(0.951~0.983),有效科室占比32%。3.样本医院25个临床科室2014-2018年五年间规模报酬不变的科室有8个,占32%;规模报酬递增的科室有11个,占44%;规模报酬递减的科室有5个,占20%。4.样本医院2014-2018整体TFP值是曲线向下的,但各年度TFP值存在差异,五年均值为0.946。其中,效率变动指数先升后降,五年均值0.992;技术变动指数是逐年上升的,五年均值0.954;纯技术效率变动指数总体趋势是向下的,五年均值0.996;规模效率变动指数总体趋势是先升后降的,五年均值0.997。结论:1.2014-2018年25个临床科室各方面的投入和产出均是增加的,但是整体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没有达到有效状态,非最优生产模式,且各效率值有下降趋势,资源配置仍亟待优化。2.2014-2018年大部分临床科室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没有达到有效状态,只有少数科室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是有效的,各个科室存在差异。3.2014-2018年五年间25个临床科室全要素生产率呈先升后降趋势,五年均值为0.946,处于“无效”状态。其中,效率变动指数、技术变动指数、纯技术效率变动指数、规模效率变动指数五年均值均处于“无效”状态。建议:1.在医院发展规划中要重视对医院效率的评价。2.适当调整医院及科室规模,优化投入要素。3.积极引进及新技术,加强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