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4年法国心理学家Ribot在《情绪记忆研究》一文中首先提出了情绪记忆,情绪记忆是人类所特有的,自古以来人类所从事的任何艺术活动都是围绕着情绪与记忆所展开。艺术形式从最早的绘画与音乐,再到后来的电影与摄影。摄影作为众多艺术样式中的一员,具有情绪表达与存储记忆的功能。本文一开始写了摄影与其他艺术样式比如文学、音乐、雕塑、绘画、电影的关系——既存在着区别,又存在着联系,互相汲取营养,促进自身的发展。然后第二章是对记忆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客观记忆与主观记忆,并对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分析,详细介绍了主观的集体记忆。本文的重点在第三章情绪记忆的转化,首先是从拍摄者的角度来进行阐释,拍摄者主要包括专业拍摄者和业余拍摄者。拍摄者一般是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绪记忆投射到摄影作品中,内心的情绪记忆转化的动力包括乡愁、童年记忆、爱的表达、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文章又阐释了拍摄者将情绪记忆进行视觉转化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拍摄者技法与心法的磨练。文章接下来从观看者的角度出发来阐释情绪记忆转化的结果。拍摄者是许多问题的提出者,而作为观看者则是问题的解决者。观看者可以通过摄影者的作品获得感同身受的情绪记忆,可以是愤怒的,可以是怜悯的,也可以是恐惧的。并将这些内心的情绪转化为问题解决的动力,比如对于环境或者医疗的改变,对于战争或者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又或者对于贫困问题的改变。这些情绪记忆的转化都是直接的,而有些情绪记忆的转化是间接的,会随着时间、空间以及观看者本身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转化效果。文章最后阐释了在这个摄影全民普及的时代,该怎样拍摄才能吸引观者的注意力,并感染着他们,以及如何将这份感染力转化为社会进步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