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和山歌是陇南地区西和县的民间音乐,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经历了风雨沧桑,形成了它极为丰富的题材内容。从古至今,举凡劳动、时政、生活常识、儿女情长、祭祀礼仪、历史故事、游乐玩耍、天文地理等都成为它歌咏的对象。西和山歌分为放牧山歌、田秧山歌和一般山歌,只要人们走出家门,在山沟峡谷、田间地头、林间小路上都可放声歌唱。在调式方面,西和山歌多使用五声羽、商调式和六声羽、商调式。以上、下两乐句组成的一段式为主要结构,体现为A+B模式,有的歌手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还把下句重复一遍(即重尾)。西和山歌通常在句间加衬腔,使乐段的主体部分与尾声紧密相连,浑然一体。西和山歌节奏徐缓、平稳、单一,速度较慢,一般以2∕4拍居多,4∕4拍其次。歌者以“哎”起音,以起音上行至五度音调而后八度大跳形成富有特色的拖腔。旋律中有前倚音、后倚音、后滑音、颤音等装饰音,使歌曲婉转、优美,富有特点。西和山歌的歌词以较为对称的二句式为主,并加有衬字、衬词、衬句。在押韵的方式上有一韵到底和中途换韵两种形式,大量地运用了赋、比、兴、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西和山歌具有了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西和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区,音系比较简单,声母29个,韵母32个,声调4个。当地人通常将zh、sh、ch与z、s、c等声母不分,n与l不分,前后鼻韵母不分,把去声型读成平调型,声调中有连续变调的情况。这些语言上的差异影响、制约着西和山歌的形成和发展。西和山歌一般用满口腔和平音等方法演唱。有经验的歌者力求以字带声,把咬准字头、吐圆字腹、收清字尾作为歌唱标准,以求字正腔圆。西和山歌和其它地区的民歌一样,面临着日趋衰微的生存局面。所幸的是各级政府开始关注当地的音乐传统文化,各界人士、学者也纷纷把眼光投向了这些原生态民歌。只有发动全社会力量,全面搜集有关山歌方面的资料,定期举办各类型的山歌比赛,挖掘民间音乐人才,并不断开展学术研讨,只有这样,西和山歌才能更好的发展,有一个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