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名词不仅承载着地名信息,蕴含着丰富的地理、历史、文化等知识,地名词更是一种专有词汇。方言地名词属于方言词汇,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在形式和意义方面具有典型的地方特点。形式即方言地名词的语音形式、书写形式和构词形式。意义包括理性意义和理据意义两方面,理性意义即地名所表称的地理实体的特征,理据意义即地名的命名理据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地图检索、实地调査等方式搜集了甘肃省庆阳市宁县4096条地名词,运用描写法、数据统计法等方法对宁县方言地名词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宁县地名词有助于挖掘宁县的历史、文化等信息,有助于了解宁县的地理风物,也可极大提高人们对地名的保护意识。同时,从语言学的视角进行研究,也可为人们研究地名词汇提供新的思路,加强人们对语言规律的认识。宁县方言地名词的语音特征方面,主要结合宁县方言来分析。首先,归纳了宁县音系,共包括29个声母,33个韵母,4个单字调。与普通话做了对比发现声母多出7个,韵母少六个,声调也是四个调类,调型、调值均有差异。其次,简单说明了宁县方言的音韵特点,对两字组地名的变调做了考察,发现共有17种连续变调模式,且分析了宁县地名中的同化、异化、脱落、合音现象。最后,梳理了宁县地名词的音节结构和平仄搭配。宁县方言地名词的通名、专名方面,主要探究宁县方言地名词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宁县地名共有86种通名。其中,自然地理实体类通名占比一半以上,表示地形地貌类的通名最多,表示水文的其次,表示山川的最少。人文地理实体类通名占比略少于自然地理实体通名,人文实体类中人工建筑类的占比最多,达到了25.58%,居民聚落类次之,占比8.13%。其他类别为3.48%,占比最少。在所有通名类型中,自然实体类以“沟、咀、洼”为最多,人文实体类以“村、庄、庙”领先。宁县地名的专名是由单纯词和合成词构成,具体包括单音节单纯词和双音节单纯词,包括偏正、联合、动宾、数量、主谓五种复合式合成词,前加式和后加式两种附加式合成词。宁县方言地名词中以偏正和动宾式专名结构为主。宁县方言地名词的命名理据方面,主要依据宁县地名的实际意义进行探讨。初步将其分为因自然要素命名及因人文要素命名,最终将其分为因山岭地貌、水文、方位、自然资源、姓氏、美愿、文化景观、历史事件或人物、神话传说或故事九个小类详细说明。其中,以山岭地貌类命名的地名有820条,与水文相关的地名有812条,充分反映了宁县地理地貌的多样性。因以姓氏命名的有978个,占全部地名的23.87%,这三类占比最多,总体占比高达63.72%。在宁县方言地名词的用字方面,主要通过宁县方言地名词的用字现象及用字读音来考察。宁县方言地名词中有用字混乱现象,比如“圪垯与疙瘩”。在读音上,通过与普通话对比发现:地名中有许多方言音现象,此外,列出了地名读音中的一些生僻音。通过对地名用字及读音的分析,对地名在用字和语音上的规范化提出了一些建议。通过对宁县方言地名词的研究,我们总结出宁县方言地名词不仅具有传承性的特点,在历时层面,更具有时代性,体现了宁县地区几经沧桑、数次兴废的历史;从共时来看,宁县地名有着黄土高原典型的地形地貌特点,具有很强的地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