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大气颗粒物和气温及其交互作用对居民死亡风险的评估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_d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全国空气污染(雾霾)健康影响监测项目的低浓度对照点福州市分析福州市大气污染物及颗粒物日平均浓度,由此获得福州市总体空气质量情况,弄清中国相对低浓度污染城市(福州)中颗粒物(PM2.5、PM10)对居民主要死因别死亡(非意外、呼吸、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以及循环系统下的心血管、脑血管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影响的特征和规律;在以高温为特征的“火炉城市”福州市,观察福州市气温对居民主要死因别死亡风险,识别高温、低温与居民主要死因别死亡风险特征;并进一步在以低浓度污染、高温为特征的城市福州市,探讨颗粒物和极端气温(高温、低温、热浪)交互作用对居民主要死因别的影响,评估颗粒物在极端温度(高温、低温、热浪)下对居民主要死因别的潜在健康风险,为降低福州市颗粒物污染和不良气温条件对居民健康影响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1.收集福州市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环保、气象以及居民死亡数据;2.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大气颗粒物与气象因素的相关程度;采用R4.0.1软件构建暴露-反应模型分析颗粒物浓度对人群死亡暴露-反应关系;应用R软件建立半参数广义相加模型(GAM),利用非参数函数,对时间的长期趋势、短期波动和气象因素等混杂进行控制,计算大气颗粒物(PM2.5、PM10)对居民非意外、呼吸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的效应值;3.建立气温的"交叉基"函数,纳入GAM模型中,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探讨气温对居民死亡风险影响,自由度采用赤池信息准则为标准来确定,以此拟合最优模型;首先我们绘制了气温与死亡风险的关系曲线并以此确定最适合温度(MMT),在此基础上计算以MMT为参照的情况下,以3D图、轮廓图直观展示在不同滞后时间下,不同温度对居民死亡风险影响,进一步定义全年温度的P90和P10为高温、低温,定量计算高低温在以MMT为参照的情况下,每变化1℃对居民主要死因别死亡的相对危险度;4.采用R 4.0.1软件GAM模块建立双自变量三维模型,首先定性评估颗粒物与气温对居民死亡风险是否具有交互作用,再进一步基于时间序列泊松广义相加模型(GAM)的温度分层模型定量地评估在不同温度分层情况下,颗粒物对居民主要死因别死亡风险是否具有显著意义以及不同温度层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5.采用世界气象组织的热浪定义(最高气温高于32℃,持续3天及以上),运用R 4.0.1软件GAM模块建立泊松广义相加模型(GAM)的颗粒物和热浪交互作用模型,评估颗粒物和热浪交互作用是否会增加居民死亡风险。[结果]1.研究期间PM2.5和PM10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5.99±13.12ug/m3、59.84±27.28ug/m3,符合国家居民居住标准,均超过WHO指导值标准,日均浓度WHO达标率分别为55.30%、39.22%;2.在国内相对低浓度地区(福州市)大气颗粒物对人群死亡风险影响的暴露反应曲线呈现线性无阈值的趋势;大气颗粒物每升高10ug/m3,居民非意外、呼吸、循环和脑血管系统疾病死亡风险也随之升高,颗粒物对主要死因别死亡影响存在差异(死亡风险排序:呼吸系统>循环系统>非意外总死亡);PM2.5引起福州市居民死亡风险大于PM10;且本研究得出的效应值(ER)大小(1%-3%)均大于国内高浓度地区(0%-1%);结果如下:PM2.5每升高10微克每立方米,居民非意外、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脑血管系统疾病死亡影响的超额危险度(ER)为2.27%(95%CI:0.54%-4.03%)、3.68%(95%CI:0.11%-7.38%)、2.39%(95%CI:0.55%-4.26%)、3.23%(95%CI:0.46%-6.07%);PM10每升高10微克每立方米,居民非意外、呼吸、循环和脑血管系统疾病死亡影响风险值(ER)为1.28%(95%CI:0.68%-1.88%)、1.79%(95%CI:0.51%-3.09%)、1.42%(95%CI:0.5%-2.34%)、2.27%(95%CI:0.71%-3.85%);3.福州市气温与居民死亡存在非线性“U”型关系,居民非意外、循环、心血管和脑血管系统疾病死亡所对应的最小死亡风险温度(MMT值)分别为24℃、23℃、20℃和21℃,MMT值不尽相同;居民非意外、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受到高温和低温影响显著;3D图和轮廓图显示高温影响死亡的特点表现为强烈但影响持续时间较短,RR值在当天最高,影响存在2至3天,而高温对循环以及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分别在当天和在滞后10天还再次表现出影响,低温影响则较迟出现,但影响时间维持较长(影响持续一周左右),其中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遭到低温影响较高温明显;我们进一步对高低温分别定义为全年温度的P90和P10后,得出高温对非意外总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和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影响在当天的效应值分别为1.09(95%CI:1.05-1.12)、1.1(95%CI:1.05-1.15)、1.2(95%CI:1.09-1.32);对于循环系统系统死亡,高温在滞后13天,影响再次出现,RR值为1.04(95%CI:1.01-1.07);低温对居民死亡影响特点则表现相对迟缓,影响通常在3-5天出现,RR值逐渐变大后下降,影响持续1-2周左右;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受到高温影响不显著,低温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存在明显影响,其影响在lag5显现,RR值为1.1(95%CI:1.01-1.19),其持续三天后消失,而后在lag13-l ag14再次出现;4.颗粒物和气温双自变量三维图显示,颗粒物和气温对主要死因别死亡呈现不一致的交互作用,随着温度升高和颗粒物浓度的上升,对居民非意外、循环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死亡影响增加,对于非意外、循环和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气温影响起着主导作用,但对于脑血管系统疾病死亡来说颗粒物影响起着主导作用;在低温情况下,颗粒物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影响加强;紧接着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高温时,PM2.5和PM10每升高10ug/m3与脑血管系统疾病死亡之间具有显著性关联且其与低温层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其效应值最大,ER值分别为30.45%(95%CI:1.03%-68.44%)、13.07%(95%CI:0.60%-27.08%);PM2.5与高温的协同对居民脑血管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均大于PM10,高温情况下PM2.5、PM10对居民脑血管系统疾病死亡风险(ER)(30.45%、13.07%)大于PM2.5、PM10单独作用时对居民脑血管系统疾病死亡风险(ER)(3.23%、2.27%);5.热浪和颗粒物协同作用对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影响显著,风险效应值(ER)分别为8.21%(95%CI:0.32%-16.72%)、3.84%(95%CI:0.28%-7.54%),且与非热浪层相比,热浪层的颗粒物对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影响的效应更强且其之间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M2.5与热浪协同作用对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大于PM10。热浪与PM2.5、PM10协同作用对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ER)(8.21%、3.84%)大于高温时(ER)(3.72%、2.09%),且热浪与PM2.5、PM10协同作用对居民循环系统死亡风险(ER)(8.21%、3.84%)大于PM2.5、PM10单独作用时(ER)(2.39%、1.42%)。[结论]1.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福州市空气质量良好,属国内相对低浓度污染地区,而按照WHO指导值标准,其颗粒物污染问题仍不容忽视;2.福州市大气颗粒物对居民死亡影响呈线性且不存在阈值,即低浓度颗粒物对人群死亡仍存在风险;对居民主要死因别死亡风险的影响,颗粒物PM2.5和PM10无论是单独作用,还是与极端温度(高温、热浪)的交互作用均较为类似,表现为PM2.5影响风险明显高于PM10,且PM2.5、PM10与高温、热浪交互作用对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影响均大于PM2.5、PM10单独作用时;3.在国内相对低浓度污染地区福州市,颗粒物对居民非意外、呼吸、循环以及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影响存在不同特征,较国内高污染地区,其死亡风险的效应值(ER)(1%-3%)明显高于国内高污染地区(0%-1%);4.本研究全面系统揭示在“火炉城市”福州市,气温对主要不同死因别死亡风险的影响特征。气温对非意外总死亡、循环以及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死亡风险之间的暴露-反应曲线呈非线性的“U”型,在高低温情况下均会引起主要死因别死亡风险的增加,高温的影响急促而短暂,而低温的影响缓慢而持久;其次,气温对主要死因别的死因风险影响特征有所差别,表现为高温对非意外、循环、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影响较为明显,而低温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较为明显;5.高温和热浪是大气颗粒物对居民主要死因别死亡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对不同死因别影响存在不同,对于非意外、循环和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气温影响起着主导作用,但对于脑血管系统疾病死亡来说颗粒物影响起着主导作用。
其他文献
中国画家善用"应物象形"来表现事物的外在形态,早在南齐谢赫所著《古画品录》中已有记载。捕捉事物的形态,塑造视觉图像是美术作品最直接、最外显的连接画者与观者的桥梁。观图达意、图像识读是美术核心素养五个维度中最初始也是最凸显学科本体作用的一项。
期刊
以大连市大窑湾南岸港区为例,通过运用区域色彩体系文脉控制方法对港区的色彩进行调研和分析,归纳总结出港区的建筑色彩用色概念方案,以此来控制引导港区内建筑色彩的整合,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大连港集团的可识别性,逐步强化突显21世界国际化的港口城市的精神与气质,试图创造出和谐的港城一体化的景观效果。
传统纹样经过五千多年的淬炼已经成为极具特色的象征元素,如飞禽走兽、山川溪流等常见的传统纹样元素被广泛应用在图案设计中,为现代平面设计带来启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平面设计基本形成了统一风格,大多与现代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相呼应,忽略了其内涵及为人们传达的价值观。将传统纹样元素融入现代平面设计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一不足,传统纹样元素象征的民族文化特色可以丰富现代平面设计产品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使
由于时代与家世的影响,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中有诸多回目涉及了不少戏曲篇目。这些戏曲的出现并非偶然,是曹公有意为之。本文将分析这些戏曲在小说中起到的预示作用,以及《西厢记》在宝、黛、钗三人的关系之间起到的微妙作用。
发展能力是对企业成长潜能的衡量。经实证研究,比亚迪盈利、发展、偿债、营运能力和总体财务状况尚可,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具有投资价值。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系统而深刻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这些历史经验,同样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党对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总结,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确保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文章利用2013—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及中国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指数构造非平衡面板数据,控制年份、省份、行业固定效应,探究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创新的关系以及政府补贴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对企业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均有促进作用;对于非国有企业、出口企业以及高科技企业,政府补贴强化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创新投入的正向影响;政府补贴在创新投入向创新产出的转化过程中存在
随着各学科研究的深入开展以及西方学科在中国"本土化"进程的加快,"古今""中西"等多重学术语境对中国音乐史学科研究的影响也越发明显。中国音乐史学、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及Ethnomusicology虽然在现行学科划分中各有其位,但在实际研究与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却又相互影响。研究对象的部分重叠、研究方法的相互借鉴、研究学者的多重身份等特征渐渐贯穿三个学科的发展,不仅在研究范式上形成了新的交叉整合,而且共
以2014—2018年我国316家创业板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政府补贴、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政府补助对创业板公司的技术创新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政府补贴、技术创新对创业板公司的发展质量具有正向的提升作用,技术创新在政府补贴与企业发展质量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效应。稳健性检验表明,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健性,不同行业或地区的政府补贴对企业发展质量的提升作用存在差异。应该加大政府
亲爱的同学,你放过风筝吗?一手拿着线轴,一手拉着长线,眼睛紧紧地盯着自己放飞的风筝.风筝在空中颤颤悠悠,翩翩起舞,向着蓝天,向着白云……课本学习中没有学习过"筝形","筝形"是特殊的四边形.这里,我们用探究平行四边形、矩形和菱形的思路与方法 (可见文[1]、[2]、[3])探究一下"筝形".什么叫筝形呢?一、定义有两组邻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