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年,比利时语言学家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在《语用学新解》一书中提出顺应论。维索尔伦将语用学看作是一种功能性综观,其核心内容是顺应论。该理论一经提出,就因其赋予语用学研究新的视角,而受到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包括语言内和语言外)的过程。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三个特性,因此人们可以在交际中做出各种选择实现他们的交际目的。顺应的过程会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产生。维索尔伦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研究语言顺应,分别是语境顺应、结构顺应、动态顺应以及顺应的意识凸显程度。李清照是宋朝最杰出的词人之一,她的诗词一直以来备受中外许多译者的关注。她的作品以忧郁的基调著称。对真爱的追求,离愁别绪,相思之苦,爱国之情都在她的词中得以生动的刻画。其擅长白描的写作形式,文字简练,语言清丽、生动,形成独特的易安体。本研究以国内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的《宋词三百首》和美国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肯尼斯·雷克斯罗斯(Kenneth Rexroth)和钟玲的《李清照诗词》两个译本为研究对象,从顺应论视角对以韵体翻译著称的许渊冲译作和以自由体翻译为标志的雷克斯罗斯和钟玲译作进行对比研究,旨在得出顺应程度较好的译本,探索李清照诗词研究的新方法。文章分别从语境性、语言结构选择性、顺应的动态性和意识凸显性四个分析维度,对两部译作的顺应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分析,文章得出结论:许渊冲的韵体翻译因为过于注重“音美必须押韵、形美必须符合英诗格律”,而致“因韵害义”;而雷克斯罗斯和钟玲的自由体翻译则能较好地顺应其翻译目的,更易于让西方读者接受,更符合西方读者的审美观和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