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使用一种最新研发的内腔镜手术监测仪,监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患者的出血量及冲洗液的吸收量,同时记录患者术中的并发症及相关生化指标变化,为该监测仪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的临床应用方面提供第一手资料,为临床医师对于经尿道膀胱肿瘤的并发症防治及术后内环境稳态恢复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通过监测仪出血量及冲洗液吸收量准确性实验排除仪器本身的故障,在实验值准确的前提下行临床监测实验。临床实验中提前在监测仪操作界面上设置好患者的各项生理参数,使电切冲洗液通过监测仪的流量计、冲洗液导管、收集漏斗及收集桶等装置,记录监测仪显示屏上有关冲洗液吸收量及出血量的数值,同时记录术中TURs、闭孔神经反射及膀胱穿孔的发生情况,术后检查并记录患者血常规、离子及血肾功中各主要生化指标的变化。依据术中所使用切除设备的差异,本实验的患者被分成双极电切和单极电切两组。所测得的所有数值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或统计描述。结果出血量及冲洗液吸收量精确性实验所得结果精确,可排除监测仪本身故障所造成的误差。临床实验中共有17例患者行双极电切,其出血量为18.00±7.99ml,冲洗液的吸收量为:29.79±21.19ml,手术时间为30.59±9.86min;13例患者行单极电切,以上指标分别为:23.13±11.78ml、27.18±16.40ml、31.85±8.91min。两组间未见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患者的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有正线性关系(r=0.496,p=0.005),即出血量会随着手术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冲洗液的吸收量与手术时间之间同样有正线性关系(r=0.371,p=0.044),也就是说当手术时间增加时患者在手术中冲洗液的吸收量也会随之增多。并发症方面,两组都没有TURs及膀胱穿孔发生,双极电切组有1例发生闭孔神经反射,单极电切组有3例发生闭孔神经反射,两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7)。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各项主要生化指标的变化,发现Ca2+、K+、RBC、 PLT、WBC、NE%、LY%等指标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使用内腔镜手术监测仪来监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的出血量及冲洗也吸收量确实具有实时性、准确性,而且无需经过人、体操作方便,所得结果可信度高。尽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的手术时间比其他内腔镜手术明显较短、出血量及冲洗液的吸收量液相对较少,但在术中使用监测仪来监测、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工作中还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提示临床医师在经尿道膀胱肿瘤底电切术后应重点关注患者的Ca2+、K+、RBC、PLT、WBC、NE%、LY%等生化指标的变化。目的系统评价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与传统电切术治疗膀胱肿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国内外有关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与传统电切术治疗膀胱肿瘤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所筛选文献的质量,提取临床数据资料,采用RevMan5.2统计软件对提取到的各临床资料行Meta分析。结果筛选出相关的研究8个,患者953名。发现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相比传统电切术在膀胱穿孔发生率[OR=0.17,95%CI(0.33,1.52), p=0.38],2年复发率[OR=0.62,95%CI (0.30,1.32), p=0.22]及带尿管时间[SMD=-0.78, 95%CI(-2.35,0.78), p=0.33]方面无明显优势,而在手术时间[SMD=-2.42,95%CI (-4.61,-0.23), p=0.03]、术中出血量[SMD=-15.65,95%CI (-22.40,-8.91), p<0.00001]、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OR=0.54,95%CI(0.35,0.83), p=0.005]及术后生活质量[SMD=19.26,95%CI(17.34,21.18), p<0.00001]方面较传统电切有明显优势。结论PKRBT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减少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并且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受限于所纳文献的质量与数量,该结论仍需高质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