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月报》于1910年7月创刊,至1921年1月沈雁冰改版,十一年间共出版126期,其中翻译小说有400余篇,且内容复杂,形式多样,显现出了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翻译文学的独特风貌。鉴于期刊的特殊性质,本文着重于从《小说月报》前期翻译小说的作品选取和译者特点两方面探讨这一时期翻译小说的特点,用归纳法对翻译小说的特点做一个整体呈现。全文分为三个部分:一、《小说月报》前期翻译小说的基本情况本章着重于从整体介绍这一时期刊登在《小说月报》上的翻译小说,对作品数量的变化做出了统计,同时对翻译者的情况做了大致的介绍,作为一份期刊,编辑者的态度对翻译小说而言同样重要,也正是因为《小说月报》前期的编辑者们对翻译小说高度重视,甚至亲身参与,才使得这十一年间《小说月报》上的翻译作品数量节节攀升,而近代传播方式的改变意味着出版机构的影响正在成为决定期刊内容和形式的重要因素,商务印书馆作为《小说月报》的出版发行机构,始终秉承相对严肃的文学态度,使得刊物中出现了一批贴合国情且文学成就较高的翻译作品。二、选取作品的特点本章着重从选取小说的内容,层次和国别上呈现出的特点加以阐释,并揭示导致这些特点出现的深层原因。从作品选取内容上看,教化性与娱乐性并存,一方面体现着近代社会的剧变给国人造成的思想观念上的转变,有志之士为满目疮痍的国家寻求出路的愿望,另一方面《小说月报》的发行地上海又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作为鸳蝴派的阵地,当时的文风在一定程度上是娱乐当道,而发行量就是硬道理也决定着《小说月报》中必然要存在符合受众群体要求的娱乐性作品。从作品选取层次上看,崇高与庸俗并存,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仍然是多方面的,翻译者的游戏心态,原作的来源匮乏,《小说月报》作为一份都市刊物而非纯文学读物以及部分译者对于原作精神并未真正领会都是重要的原因。从作品选取国别上看,出现了重欧美,轻亚洲的现象,这与当时的留学风潮以及出版机构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三、翻译小说译者的特点本章着重研究这一时期《小说月报》翻译小说的译者特点以及译者与翻译小说之间的关系,将译者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传统文人译者、有双重或多重文化身份译者以及留学生译者,这三类译者又各自具备鲜明的特点,文中详细的列举了三类不同译者的翻译优长和不足之处,同时运用比较的方式阐释译者与翻译小说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