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海蒙古是蒙古族的一部分,迁居青藏高原后,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其社会、政治组织及文化习俗发生了变化。本文以清代青海蒙古族社会为研究对象,分五部分论述清代青海蒙古族的政治、社会、军事组织、社会分层、经济生活、社会文化及风俗,研究其社会发展趋势,探讨其社会文化变迁的特点和原因。第一章论述青海地理、人文环境和青海蒙古族的来源。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为邻,东南与四川相接,南、西南与西藏自治区毗邻,西北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接壤,是我国东部地区通往新疆、西藏的重要通道,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蒙元时期,蒙古人跟随蒙古大军和诸宗王出镇入居青海;明中后期大批蒙古人开始进入青海;明末清初,游牧在天山南北的和硕特蒙古在其首领固始汗的带领下,以藏传佛教格鲁派保护者的姿态进入青藏高原,建立和硕特汗廷并同清朝建立了密切的关系。第二章主要研究清代青海蒙古族的社会结构,对青海蒙古族的社会组织(包括法律、军事组织)及社会分层进行分析论述。固始汗经营青藏高原时,派其八子驻牧青海,建立世袭领地,形成了青海八台吉,并划分左、右二翼,各设翼长。青海蒙古族的实际领导者——珲台吉对内约束部众,处理内部纠纷,对外则代表青海诸台吉,遇到重大事件,由珲台吉召集会盟,共同商议。清朝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仿照内扎萨克制度,在青海蒙古诸部划界编旗,将五部蒙古划分为二十九旗,分布在青海湖四周。清朝保留青海蒙古族的祭海会盟活动,借此控制、加强管理青海蒙古诸部。此外,清朝还制定一系列法律,规范清代青海蒙古族的社会。第三章研究清代青海蒙古族的经济生活。清代青海蒙古族经济结构单一,以畜牧业生产为主,主要经营马、牛、羊、骆驼等牲畜,虽然也存在农业、采盐业,但是规模不大且生产方式落后。清代青海蒙古族的商业活动主要有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朝贡贸易只存在于清初,且其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青海蒙古牧民主要通过民间贸易同周边农耕民族交换生活必需品,蒙古族的商品意识薄弱,交换方式多采用以物易物。第四章主要研究清代青海蒙古族的教育、语言文字、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其教育方式主要有家庭教育、私塾教育和寺院教育。受宗教、教育等因素的影响,青海蒙古族在语言文字、服饰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藏化。青海蒙古族主要信仰藏传佛教,同时存在大量的自然崇拜,受周边回族的影响,部分蒙古族信仰伊斯兰教。通过研究上述问题可以发现,清代青海蒙古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第五章分析清代青海蒙古族的社会发展趋势,探讨其社会文化变迁的特点及原因。受罗卜藏丹津叛乱影响,青海蒙古社会开始衰落。清中后期,藏族北迁,不断侵扰周边蒙古各旗,青海蒙古社会、人口、经济全面凋敝,清朝虽然采取行政、军事、宗教、经济等措施协调蒙藏关系,维系青海蒙古族社会的发展,但最终没有改变其社会衰落的发展趋势。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清代青海蒙古族社会文化变迁的总体趋势是藏化,受自然、行政、经济、族际通婚等因素的影响,其社会变迁又呈现差异化、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