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青海财政研究

来源 :青海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1985050500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青海省财政的所拥有的财政组织形式及其来源支出特点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研究这一时期的青海省财政状况,就必须考虑当时中央政府与青海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而财政在促进地方政权建设方面的一个主要作用是为了更有效地向社会汲取资源,以支持现代民族国家的重建和现代化建设。传统的地方政治结构是无法构建这种输送管道的,地方政治现代转型首先是地方政府财政体制的合理化过程。抗战时期,地方政权是否足以承担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现代战争,地方政权对财源的动员与控制机制是否健全,都将从基础上影响国民党政权的存继。按照国民党中央抗战建国纲要,国家财政又具有二重性,战争财政与建设财政并存,又予以地方财政双重压力。新县制颁行后,自治财政独立,税源的潺弱与“庶政地方化”倾向并存。如果以青海省地方政权与财政的关系来看,地方政权与地方财政之间的张力构成了民国时期青海省地方政治的结构性矛盾,这种矛盾推动着青海省地方政治向中央政府经济的靠拢。  民国时期青海省财政,有自身的发展轨迹,还受其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交通运输、民族关系、民众生活以及区域对外交流方面因素的制约而显现出一些区域性特征。通过对民国时期青海省财政收入、支出、监督管理情况的梳理,勾勒出其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轨迹,以此来加深人们对这一时期青海省财政的认识,还可以丰富西北区域经济社会史研究的内容。所以,研究民国时期青海省财政状况,不但要对其发展的过程进行探讨,还要特别揭示出其发展缓慢、艰难的原因所在及中央政府对青海地方财政支持的状况也应予以考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青海财政发展的经验教训,能对国家西部大开发中如何合理有序的开发、利用财政资源促进西北经济、社会的持续、合理和稳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