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痛舒散熏蒸应用于肩袖修补术后早期康复的效果观察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mon3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6周早期康复的患者患肩局部运用自拟痛舒散熏蒸,观察自拟痛舒散熏蒸对肩关节术后的疼痛、活动度及功能的影响,为肩袖修补术后应用自拟痛舒散熏蒸以消肿止痛、活血祛瘀、通利关节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指导中医药在肩袖修补术后早期康复中的应用,同时充分发挥中医护理治疗的特色。方法:本研究选择2020年9月-2021年1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肩袖修补术后6周再入院行康复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骨科常规护理(即为患者提供心理护理、饮食调护、科学的肩关节功能锻炼指导等),试验组骨科常规护理+痛舒散熏蒸,观察比较肩关节疼痛、活动度、功能、睡眠质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皮肤等情况。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若多重比较则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结果:60例患者均接受了为期7天的完整试验,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两组的VAS疼痛评分(静息时、活动时)、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后伸、外展、内收、体侧外旋)、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7天的自拟痛舒散熏蒸治疗结果显示:VAS疼痛评分比较分析:治疗第5天试验组静息时VAS疼痛评分为0.83±0.65分,低于对照组的0.93±0.5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第7天试验组静息时VAS疼痛评分为0.43±0.51分,低于对照组的0.53±0.5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活动时VAS疼痛评分为2.23±0.73分,虽高于对照组的1.90±0.55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0.05);肩关节前屈活动度比较分析:治疗第7天试验组肩关节前屈活动度为166.83±11.71°,优于对照组的164.50±9.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肩关节后伸活动度比较分析:治疗第7天试验组肩关节后伸活动度为34.17±10.67°,对照组肩关节后伸活动度为36.83±6.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0.05);肩关节外展活动度比较分析:治疗第5天试验组肩关节外展活动度为143.17±19.85°,优于对照组的140.00±14.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第7天试验组肩关节外展活动度为162.33±11.43°,优于对照组的160.67±7.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肩关节内收活动度比较分析:治疗第7天试验组肩关节内收活动度为45.17±11.48°,对照组肩关节内收活动度为45.50±11.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0.05);肩关节体侧外旋活动度比较分析:治疗第7天试验组肩关节体侧外旋活动度为34.50±9.86°,对照组肩关节体侧外旋活动度为37.00±8.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0.05);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析:治疗第7天试验组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为61.03±3.60分,优于对照组的58.23±3.3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比较分析:治疗第7天试验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为90.00±0.00分,优于对照组的89.83±0.9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结论: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将自拟痛舒散熏蒸疗法应用肩袖损伤的关节镜术后康复中,通过试验观察发现,对比采取常规康复治疗,采用自拟痛舒散熏蒸配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更好地缓解肩关节疼痛,改善肩关节的前屈、外展的活动功能,且对肩关节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更好,虽然对比对照组肩关节的后伸、内收、体侧外旋的活动能力无明显改善,但治疗后并未出现烫伤、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因此该治疗方案安全、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苍龟探穴针刺法和传统针刺法结合电针疏密波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并以VAS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CMS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和ADL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表量表)作为观察指标,探讨两组的疗效及差异,为临床治疗肩周炎提供快捷有效的针刺治疗方案。方法:1.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设置苍龟探穴组及传统针刺组。根据纳入标准纳入60例肩周炎患者,运用随机数字法把患者分为苍龟探穴组(治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以气街四海理论为指导观察针刺干预更年期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推康复病区和推拿科门诊的病人,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以气街四海理论为指导进行取穴针刺:主穴:百会,四神聪,风府,天柱,颈百劳,人迎。随证配穴:肝火亢盛配太冲、行间,阴虚阳亢配太溪、肝俞,痰
目的:分析和总结大肠息肉的中医证型和Hp感染等因素的相关性,以了解大肠息肉的危险因素和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为岭南地区大肠息肉的中医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收集和整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证型、13碳尿素呼气试验和结直肠镜等辅助检查信息数据,运用EXCEL收集和管理数据,运用SPSS 25.0统计分析大肠息肉中医证型和病理类型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高血压危象的病例资料,归纳其诊疗状况及中医证候特点、用药规律。方法:本研究纳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危象病例,共380例。将病例所采集的数据录入计算机,核查无误后,采用SPSS Statistics 2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不同类型的数据根据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当p<0.05,则认为差异有
目的:肝积方是导师王雄文教授的经验方,具有疏肝健脾、活血化瘀的功效。前期通过临床和动物研究初步证明肝积方具有抑瘤护肝、促进凋亡等作用。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细胞实验、网络药理学分析和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测序(WGBS)进一步探讨肝积方作用于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HBV-HCC)的分子机制,可为肝积方后续的机制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细胞实验中,MTT法用于研究肝积方对Hep G2和
目的:近年来由于高脂高热量饮食习惯的普及,使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D)的患病率在世界范围不断攀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高脂饮食诱导NAFLD损伤在不同程度上引发糖脂代谢异常、氧化应激、炎症等反应。因此探明NAFLD病理进程的发病机制,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策略尤为重要。大黄素(EMO)是中药大黄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具有降脂、抗炎、抗氧化、保肝利胆
背景:肺癌在我国乃至全世界均是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其中小细胞肺癌约占10%-15%,多见于长期吸烟男性人群。SCLC是典型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多数患者初诊时已有远处播散。相比手术仅限于极早期的SCLC病例,化疗长期以来是SCLC一线治疗的基石,近年来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已成为一线首选方案。放射治疗在SCLC的治疗中多出于辅助、预防或姑息目的。虽然SCLC对一线标准放化疗的反应率很高,但多数患者
背景:结直肠癌作为我国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具有高发病率、较高死亡率及发病人群趋于年轻化等特点,其确切病因尚无定论,目前的研究认为遗传因素、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冠心病、大肠慢性炎症疾患和高脂低纤饮食均为可能的危险因素,由于肿瘤发病因素复杂,预防亦极为困难。根据现代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而采取的普遍性预防措施因缺乏针对性,起到的效果比较有限。五运六气理论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多种疾病的病因病机阐释以及
目的:通过对多种数据库的信息挖掘及分析,得到血府逐瘀汤治疗帕金森病的主要活性成分,预测血府逐瘀汤治疗帕金森病的潜在靶点,构建“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并同时对靶点进行生物功能富集分析,探讨血府逐瘀汤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进行血府逐瘀汤活性成分及对应药物靶点的筛选,利用Uniprot数据库对相应靶点进行基因名称标准化注释。通过对Gene Cards数据库的检索得到帕
目的:通过测量股骨头坏死后外侧柱与前外侧柱(后简称(前)外侧柱)完整性的相关指标,量化研究股骨头(前)外侧柱完整性与腓骨支撑手术塌陷防治疗效的关系,为股骨头坏死微观辨证论治提供新的量化参考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腓骨支撑保髋手术的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共53例(65髋)。通过测量术前反映股骨头(前)外侧柱完整性的相关指标,包括外侧股骨头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