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颜回仁者形象研究的现状和本文的研究目的,分析前人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通过对先秦至两汉典籍中颜回仁者形象的梳理,探究颜回对“仁”的构建及其影响。在厘清基本事实的基础上论述颜回仁者形象的变迁,整理出一部颜回的“仁者形象接受史”。正文共四章,通过搜集和整理先秦至两汉典籍经史子集中有关颜回的材料,厘清颜回仁者形象的基本构建。每一部典籍因其特定的文本性质,所记载的颜回仁者形象有其特点。总结评述颜回在经史子集中各个阶段的颜回仁者形象呈现的不同特点,粗略地勾画、梳理各个时期颜回仁者形象。各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经部典籍,《论语》中从颜回对孔子“仁”观的学习与对“仁”践行,通过孔子的教育与自我践行表现了颜回的仁者形象,主要从好学、善德、善行、行仁四个方面考察其仁者的人生轨迹。《韩诗外传》中的颜回仁者形象由具体的历史存在逐渐演变成一种理想的君子形象代表。第二章,史部典籍,自司马迁在《史记》的《孔子弟子列传》、《伯夷列传》等篇章中对颜回仁者形象的官方确立,到《汉书》等历代史书口吻一致仁者书写。通过汉代政治上大一统趋向导致儒家地位官方化,祭祀孔颜逐渐制度化;国家层面祭祀配享,文庙祭祀系统下颜回的从祀、配享;以及汉代时人对其有意识的拔高与人性化的探讨,进一步加深颜回仁者形象,出现颜回因仁显名的现象。第三章,子部典籍,通过梳理子部中重要典籍的颜回言行以及富有情节的叙事,看其彰显颜回形象。儒家文献中通过《荀子》偏重义理的方式评述颜回的仁,《孔子家语》侧重从仁智勇角度凸显仁者形象。非儒家文献,以《庄子》的反面立论加强颜回仁者形象,到《吕氏春秋》、《淮南子》等著作中儒者化、道家化的仁者形象加强,概述其仁者形象历程。小说中的颜回仁者形象,其多细节地点染与仁者气质地重塑集中体现了颜回的仁。第四章,集部典籍,通过总结汉时期的诗文,谈论颜回的仁者气质对于魏晋时期的文人如陶渊明、阮籍等人价值观形成的影响。结语部分,通过梳理经史子集中颜回的仁者形象,体现不同时期的颜回仁者形象的侧重点,探讨颜回对“仁”构建的影响,进而梳理颜回形象的仁者化进程。颜回经历君子——仁者——圣者代表的变化过程,阐述颜回仁者形象的典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