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地非农化是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必然产物,是LUCC(Landusecoverchange)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地非农化规模日益扩大,对土地的需求急剧膨胀,人地矛盾日益突出。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发展战略以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了地区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在此背景下,研究长株潭城市群农地非农化驱动机理及调控机制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以往国内外学者,对农地非农化的趋势、内在机理、调控政策进行了不少研究,但研究内容和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研究大多是从宏观层面进行的研究,研究方法较单一,利用的传统研究方法也忽视了区域间的空间相关性。本文运用多学科交叉、多方法,更加具体、更加深入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农地非农化驱动机理及调控机制。首先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农地农化的时空特征以及效率差异。利用耕地面积年均变化率、建设用地扩张弹性、建设用地面积相对变化率测度了长株潭城市群农地非农化的时空特征。另外不同时间段内测度出的建设用地相对变化率不同。接着测度了农地非农化效率的区域差异,运用C—D生产函数测算出建设用地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测算结果看,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存在明显的差异,株洲建设用地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湘潭建设用地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最小。其次运用空间计量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农地非农化的影响因素。运用MoranI指数测度出农地非农化及其影响因素存在正的空间相关关系。根据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中的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估计结果,通过对比得出,城市化水平、GDP对农地非农化有正向驱动作用;总人口、财政收入对农地非农化有相反方向的驱动作用,这与事先理论预测的结果相反;耕地保护政策、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规划及“两型社会”建设,对农地非农化呈反向作用,有效保护了耕地。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农地非农化调控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