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蜱是一种吸血的节肢动物,寄生于畜禽体表。革蜱隶属蜱螨目、蜱总科、硬蜱科、革蜱属。革蜱不仅叮咬人、畜,吸食血液造成直接危害还可传播原虫、细菌及病毒等多种病原微生物,导致人畜共患病。革蜱的危害及其携带、传播的病原种类等与其分布地域、植被等孳生环境密切相关。本研究运用病原学、分子免疫学的方法,对新疆自然放牧区域部分革蜱种属进行了鉴定、分析其进化树及检测出了其携带的牛巴贝斯虫病原等,这对新疆蜱类与蜱传疾病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撑。(Ⅰ)本试验在新疆自然放牧区域的牦牛、牛、羊和马体表采集的部分革蜱(N=5436)进行了种类鉴定,并分析了该区域革蜱的相对优势度、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及革蜱的种类组成。结果显示,新疆自然放牧区域的的主要革蜱种属为草原革蜱、森林革蜱、边缘革蜱、银盾革蜱、巴氏革蜱和高山革蜱等6个种;在观察分析了其蜱种基本形态性状的同时,对其蜱种之间的气门板的形状,背突的大小,足第Ⅱ—Ⅳ胫节到前跗节是否有腹距等的“鉴别性”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建立了“新疆部分革蜱属种检索表”。试验结果表明,草原革蜱、边缘革蜱、森林革蜱、巴氏革蜱、银盾革蜱为该区域分布的优势种和常见革蜱种,其相对优势度分别为24.41%、22.23%、17.82%、16.43%、13.31%,说明牦牛、牛、羊和马等自然放牧家畜寄生的蜱种类丰富、多样。(Ⅱ)本研究,对我国巴氏革蜱的16SrDNA基因和核糖体第二内部转录间隔区(ITS-2)基因进行PCR扩增,并进行测序;用Blastn与GenBank中5属12种蜱虫的16S基因和5属12种ITS2基因进行序列比较,分析其同源性;用邻接法(NJ)和最大似然法(ML)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在分子水平上探讨巴氏革蜱和其他蜱种的进化关系,对巴氏革蜱的种属地位进行了进一步验证。结果显示,巴氏革蜱16S rDNA和ITS2序列大小分别为461bp和821bp。巴氏革蜱与革蜱属的其他种的16S rDNA和ITS2的序列相似性分别为89.4%~96.0%和83.2%~96.8%。基于16S和ITS2DNA序列,以鸡刺皮螨和微小膜壳绦虫作为外群,在NJ法、ML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巴氏革蜱和边缘革蜱在两个系统进化树上都聚在一起;16S自举值分别为98和97;ITS2自举值分别为86和87。巴氏革蜱与边缘革蜱亲缘关系最近。(Ⅲ)采用间接ELISA方法,对上述优势分布媒介蜱孳生的自然放牧区域采集的牛(牦牛)血清样本(N=273)进行了牛巴贝斯虫和双芽巴贝斯虫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和静县部分放牧区被检牦牛巴贝斯虫(B.bovis)和双芽巴贝斯虫(B.bigemina)的血清抗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8.68%(1791)和9.89%(991);吐鲁番市周边散养户被检奶牛巴贝斯虫(B.bovis)和双芽巴贝斯虫(B.bigemina)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5.38%(28182)和9.34%(17182)。通过本次试验调查发现牛巴贝斯虫和双芽巴贝斯虫均有混合感染的现象,其中和静牦牛混合感染率为6.59%(691);吐鲁番奶牛混合感染率为8.24%(15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