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系统(主动脉弓)血液流场计算

来源 :浙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b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心血管系统的疾病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往往与血流动力学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对心血管系统血液流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人体主动脉弓内的血液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其速度、二次流、壁面切应力等的变化规律和典型几何特征对流场的影响。 主动脉弓几何形状复杂,包含弯曲、锥缩和分支这些典型的几何特征。为了研究它们对流场的影响,建立了以下3种三维几何模型:等截面模型、带锥度的模型和带分支的模型,每种几何模型都包含了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和部分降主动脉,同时将血液流动简化为均质牛顿流体层流脉动流,将血管壁简化为刚性管壁,建立了相应的力学模型。 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方法-有限体积法对三种模型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使用的软件是FLUENT6.2,计算中使用的边界条件包括速度入口、固壁无滑移和压力出口(分支模型使用自由出流)三种,计算方法使用SIMPLE算法。 对于等截面模型,分析了速度、二次流、壁面压应力、壁面切应力和对称面内的局部雷诺数在一个心动周期内的变化情况。分析表明,在快速射血期,血液流动的最大速度出现在血管的内侧,速度峰值达到1.37m/s,二次流发展较慢,壁面压力从升主动脉向降主动脉逐渐降低;在减慢射血期,出现较强的回流,速度峰值在血液前进的过程中逐渐向外侧转移,二次流发展较快,壁面压力从升主动脉向降主动脉逐渐升高;整个心动周期,主动脉弓内侧壁的切应力具有较大变化(-9.3Pa~14.3Pa)。 对于带锥度的模型,分析了速度、二次流、壁面压应力和壁面切应力在一个心动周期内的变化情况。分析表明,在快速射血期,血液流动的最大速度出现在血管的内侧,速度峰值达到1.89m/s,二次流发展较慢,壁面压力从升主动脉向降主动脉逐渐降低;在减慢射血期,出现较强的回流,速度峰值在血液前进的过程中逐渐向外侧转移,二次流发展较快,壁面压力从升主动脉向降主动脉逐渐升高;整个心动周期,主动脉弓内侧壁的切应力具有较大变化(-10Pa~20.1Pa)。 对于带分支的模型,分析了速度、二次流和壁面切应力在一个心动周期内的变化情况。分析表明,在快速射血期,血液流动的最大速度出现在血管的内侧,速度峰值达到1.47m/s,二次流发展较慢;在减慢射血期,速度峰值在血液前进的过程中逐渐向外侧转移,二次流发展较快,但回流出现的比较晚;整个心动周期,主动脉弓内侧壁的切应力具有较大变化(-4.5Pa~12.3Pa)。 为了找出锥度和分支对流场的影响,对上述三个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了轴向速度、二次流、局部雷诺数、壁面切应力等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锥度对于轴向速度、局部雷诺数的大小影响较大,对于二次流和壁面切应力的大小和分布都有较大的影响;分支使流场对称的螺旋运动加强,回流减弱,局部雷诺数降低,使壁面切应力的变化幅度减小,但也引起分支部位变化较强的壁面切应力。这说明锥度和分支的几何特征对流场具有较大的影响,对主动脉弓流场的分析不应忽视锥度和分支的影响。 这些工作能使人们更好的理解主动脉弓内血液流动的特点,也希望通过这些工作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参考。
其他文献
臼齿构造是一种广泛发育在中-上元古界中的特殊类型的沉积构造,具有全球性意义。其特有的微亮晶结构,以及百余年来众多的成因解释,一直吸引着国内外地质学家对其进行持续的研究
产品造型是体现感性因素最直接的方式,通过产品造型设计不仅可以实现产品的使用功能,还能传达产品在精神、文化等层面上蕴含的意义和象征性。基于此,本研究从分析用户意象认知出
为了实现产品三维模型的数字化定义,需要通过特征识别技术从CAD模型中提取某些特征信息,这是实现CAPP与CAD、CAM有机集成的关键。通过特征识别,CAPP系统能够直接从三维模型中获取产品的加工特征信息,实现CAPP系统二维与三维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达到向MBD数据模型的转换。针对目前特征识别方法中的诸多问题,本文研究了在三维环境下,机械零件制造特征的识别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三维
华北平原为古河流发育比较广泛的地区,曾分布有黄河、漳河、潮白河等众多河流,区内构造断裂和次级块体分布纵横,构造活动及次级块体的隆起与下降使古河床不断的抬升、沉降从而导致古河流发生改道,继而造成了华北平原丰富的古河道地层地貌。古河道是地裂缝发生的依附载体,由于其特殊的地层性质、形状及埋深产生出一种非构造裂缝,称之为古河道地裂缝。本文以大名县的地裂缝为例,对古河道地裂缝的成因机理进行研究讨论,不仅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