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洞庭湖区滩地植被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洞庭湖区湿地植被的演替规律,以东洞庭湖区一个典型的双退垸—集成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从1993年到2004年间集成垸植被变化情况,分析得知退田还湖后集成垸景观格局和土地利用情况的变化。采用样方法结合样带法对洞庭湖区滩地植被类型进行调查,2007年11月~2009年4月,调查地点涉及东洞庭湖、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和横岭湖四个保护区内湿地共20处,样带128条,样方636个。样带均垂直于水陆交界线,每条样带由4~6个样方组成,样方间隔1~2m。草本样方面积为1m×1m,记录样方内所有植物种名、株数、平均高度、盖度、生物量等数据,并且分析了群落组成,以及群落与土壤元素和高程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鉴定,记录洞庭湖区滩地植被野生维管束植物共206种(含变种),分属于53科128属。调查的主要植被群落有芦苇(Phragm ites australis)、南荻(Triarrhenalutarioriparia)、鸡婆柳(Salix triandroides)、水芹(Oenanthe javanica)、南苜蓿(Medicago polymorpha)、藜蒿(Artemisia selengensis)、辣蓼(Clematis terniflora var.mandshurica)、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短尖苔草(Carex brevicuspis)、小灯芯草(Juncus bufonius)十种群落。(2)随着洲滩基底高程的抬高群落发生取代,植物呈现明显的平行于堤岸的带状分布。随地下水埋深度的增高,土壤发育加深,表下层土层厚度增加,潜育层加深。土壤类型由低往高分布着沼泽性草甸土—草甸土—潮土。土壤的比重大,平均值为2.78g/cm~3。容重变化范围为0.71g/cm~3~1.4g/cm~3,且随着高程的增加,土壤容重也随之增加,全氮含量在垂直方向上和土壤有机碳分布规律相似,都是0~20cm土层>20~40cm土层。(3)探讨了在构造沉降,泥沙淤积和人类活动三大因素共同作用下,洞庭湖湿地的演替规律,分析了洞庭湖湿地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轨迹与洲滩湿地成因的关系。得出结论:洞庭湖洲滩湿地有3种成因,即河相沉积、湖相沉积与河湖相沉积;洞庭湖湿地植物群落的演替表现为三种演替轨迹。(4)集成垸双退以后,其本底由农作物变杨树、旱地面积大量增加,芦苇面积增加。由于退田还湖的实施,芦苇类和旱地景观空间结构变得更复杂,而成林、幼林和建筑景观空间结构变得更简单。退田还湖后,集成垸逐渐从小版块、多种景观要素类型共同控制的景观格局向以大斑块、类型单一的景观格局演变。借助已有研究成果,按照垸内土地的高程分布设计各类人工植被的经营目标和分布地段,形成既能蓄洪又有一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退垸最佳生态安全格局。结合实际分析洞庭湖湿地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湿地恢复和保护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