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病变、宫颈癌等妇科疾病发病率的增高,子宫全切除手术成为妇科最常见的手术。子宫全切术后阴道残端愈合不良在临床上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术后感染、阴道残端出血及阴道残端息肉生长,极少数者可引起阴道残端直肠瘘。轻者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严重者有可能因阴道残端感染扩散造成败血症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在促进子宫全切术后阴道残端的愈合方面,西医目前尚无明显有效方法,而中医药在这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本研究认为子宫全切术后阴道残端愈合不良的主要病机为虚、寒、瘀及气滞,治疗上通过阴道残端局部外用中药以活血化瘀、补虚散寒、化脓生肌等作用达到促进阴道残端创面的愈合。本研究通过将中药颗粒“圣愈一号”外用于子宫全切术后阴道残端,观察子宫全切术后阴道残端出血、阴道残端肉眼观察情况、阴道残端B超影像等相关指标来探讨中药颗粒“圣愈一号”对子宫全切术后阴道残端愈合的影响。方法所有观察病例均来自于2013年4月至2014年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住院的患者。拟行择期子宫全切除术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年龄范围为42-70岁之间,两组患者在年龄、此次手术所患疾病主要种类、术前合并的内科基础疾病种类、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等方面的分布情况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术前、术后均采用常规处理方法。子宫全切术后阴道残端换药方面,需提前用适量生理盐水将“圣愈一号”颗粒调制成一定程度的、均匀浓稠膏状备用。“圣愈一号”主要由大黄、附子、细辛紫草、白芷各20g组成。试验组患者于子宫全切术后残端缝合、冲洗完毕后用医用无菌纱棉包裹“圣愈一号”药膏并填充于阴道内,并于术后第2、3、4天每天阴道残端换药一次。具体换药方法:①嘱患者排空小便后,②于检查室取膀胱截石位,③用窥器小心打开阴道,暴露残端,分泌物多者可先用无菌棉球擦拭干净后,④用无菌棉球蘸取适量“圣愈一号”药膏涂抹于阴道残端。对照组则是术后阴道残端直接填塞无菌棉卷,于术后第2、3、4天每天用生理盐水无菌棉球轻擦残端换药。所有病人安返病房后均静滴头孢呋辛0.5g,一日二次,同时记录患者术后体温、术后第三天血常规,并观察患者阴道出血情况、阴道残端表面红肿情况、阴道分泌物的量、残端息肉生长情况,评估并记录患者阴道残端主观疼痛感、并于术后第7天复查B超查看阴道残端愈合情况,按照评分表(参照第三章临床研究部分的具体评分标准)计算积分总和以总体评估患者子宫全切术后阴道残端的恢复愈合状况,术后第30天复查时再次记录相关指标并计算积分总和再次评估阴道残端愈合情况,并对比两组的疗效。所有数据均输入excel2003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l7.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有观察指标数据处理后进行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试验组手术至术后第7天以及术后第30天阴道残端愈合总体积分经统计学处理后,P<0.05,均有统计学差异。2.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手术至术后第7天评价阴道残端愈合情况的所有指标中,术后体温及术后第三天血常规相关积分经统计学处理后,P>0.05,无统计学差异。余指标(指阴道残端出血、残端表面红肿、患者残端主观疼痛感、残端表面情况、阴道残端分泌物的量、阴道残端B超影像)积分经统计学处理后P<0.05,均有统计学差异。3.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术后第30天评价阴道残端愈合情况的所有指标中,因患者术后第30天复查时,两组患者均无阴道残端主观疼痛及残端表面红肿不适,这两项指标无观察意义。两组在阴道残端分泌物的量积分统计比较后P>0.05,无统计学差异。余指标(指阴道残端出血、残端表面情况、阴道残端B超影像)积分经统计学处理后P<0.05,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中药颗粒“圣愈一号”可以促进子宫全切术后阴道残端的愈合。2.在观测指标上,初步得出从手术至术后第7天评估阴道残端愈合的主要指标可以选用:阴道残端出血量、残端表面红肿情况、患者残端主观疼痛感、残端表面情况、阴道残端分泌物的量以及阴道残端B超影像。而术后第30天复查评估残端愈合的主要指标可以选用:阴道残端出血、残端表面情况、阴道残端B超影像。3.中药颗粒“圣愈一号”可以减少子宫全切术后患者阴道残端近期的出血、疼痛等不适,且可以认为其促进子宫全切术后阴道残端愈合的远期效果优于近期,能减少阴道残端愈合不良的发生率,可有益于临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