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江、浙、粤三省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但三省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却在不断增加。随着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江、浙、粤三省出口商品主要为低技术、高耗能、高污染的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贸易比重较高的仍是能源、资源消耗密集型和环境污染密集型商品,能源利用率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这样的出口商品结构不利于发展低碳经济,不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欧美等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对进口产品实施“碳关税”,以限制其他国家高耗能、高碳产品的出口。因此,江、浙、粤三省的出口商品结构必需作出改变,以应对国内和国际的贸易发展趋势,这也是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采取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着重分析江、浙、粤三省出口商品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首先,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梳理相关理论,并从改变出口商品结构的动力和比较优势理论的角度,对出口商品结构影响碳排放的机理进行分析。其次,利用大量的图表呈现了2000-2012年间江、浙、粤三省出口商品结构的演进及碳排放的变动趋势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投入产出模型估计江、浙、粤三省16个出口部门的碳排放量,分析三省出口贸易发展、出口商品结构与碳排放的现状,揭示三省出口商品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再次,本文选取相关年度数据,分别用ADF检验、协整检验分析了江、浙、粤三省出口商品结构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变参数特征的状态空间模型,动态测度江、浙、粤三省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江、浙、粤三省出口贸易各项组成部分与二氧化碳排放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并呈现出明显的动态变化,但影响系数有一定的差异。基于状态空间模型对参数进行凯尔曼滤波估计显示:江苏省的出口商品结构比广东、浙江省更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浙江省产品出口以低附加值、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加剧了碳减排压力;广东省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大的行业隐含碳排放量较大,需对加工贸易进行转型升级,以利于发展低碳经济。最后,本文以优化三省出口商品结构为目的,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