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在整个系统进化的过程中,为了适应陆生环境,在其表面进化出一层很薄的膜状结构——角质膜。角质膜的厚度虽然只有0.7-13.5μm,它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阻止组织内水分非气孔性散失,阻止光线损害,维持表面清洁,避免病虫害的侵蚀等。然而角质膜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阻碍植物对保护剂喷施后的渗透和吸收。 表面活性剂是一种具有两亲分子结构、可以在低浓度下显著改变界面或物体表面性质的物质。它也可以在农业生产中被用作添加剂,因此也被称作农药助剂。助剂中的渗透剂在除草剂的喷施液中用作添加剂,能够有效增加除草剂在植物表面的渗透量。 葎草(Humulus scandens(Lour.) Merr.)属于双子叶恶性杂草,分布广泛,适应能力强,与农作物、果树、林木等争夺水分和养分,影响作物生长和植树造林。苯磺隆(Tribenuron methyl)属于磺酰脲类选择性、输导型除草剂,具有用量少,活性高、杀普广等特点,但其长期使用会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本实验通过在苯磺隆喷施液中添加渗透剂以减少苯磺隆的使用量和残留量。实验分别选择葎草、小麦、油菜、大豆和离体苹果膜为材料,进行了不同助剂对苯磺隆渗透吸收的研究。 为筛选出渗透剂的最佳使用浓度,本试验选取了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渗透剂进行实验。即在苯磺隆喷施液中分别加入梯度浓度的渗透剂磷酸三丁酯(TBP:Tributyl phosphate)和癸二酸二乙酯(DES:Diethyl sebacate)。 实验结果表明: 1.本实验使用的渗透剂TBP与DES均能促进除草剂苯磺隆的渗透吸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苯磺隆的渗透量逐渐增加。除草剂苯磺隆具有极强的选择性,不同助剂对苯磺隆在双子叶植物渗透吸收作用比在单子叶植物效果显著。 2.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渗透剂对不同植物的促进作用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讲,随着渗透剂浓度的增加,苯磺隆的渗透量都呈现一个先增高,后降低的态势。渗透剂TBP的最佳浓度为90 mg/L,渗透剂DES的最佳促进浓度为120 mg/L。 3.本实验所选取的实验材料中,相比苹果角质膜小麦、油菜和大豆,葎草由于其本身独特的生理结构,苯磺隆在其上的渗透量最大。 使用最佳浓度的渗透剂可以减少苯磺隆的使用量,一方面降低除草剂苯磺隆的使用成本,节约资源,另一方面可以降低除草剂对农田土壤、水资源等的积累,对人类乃至整个生态圈都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