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女作家J·K·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包含了丰富的神话因素、巫术幻想成分和民间文化因子,在继承了英国传统文化、幻想小说和儿童文学三重传统的基础上于世纪之交问世,是一部融传统与现代、现实与幻想于一体的幻想性儿童文学作品,以其文学性和思想性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儿童和成年读者。在网络时代掀起了阅读热潮,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现象。对《哈利·波特》的解读不应局限于儿童文学、幻想文学乃至宗教、文化背景的狭隘范围内,在以往的研究中,它所具有的神话因素和原型性质已经得到了肯定和一定的关注,但是用原型理论进行研究、解读的工作并未能很好的展开。本文即尝试借助神话原型批评方法,从文化原型这一更为广阔的宏观角度进行解读。《哈利·波特》重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神话史诗,是传统神话中的原型在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下的置换变形。本文主要运用荣格、弗莱等人的原型理论从作品的结构设置(双重世界)、原型意象(原型人物)和原型主题(英雄原型)三个角度入手,分析这一现代童话的鲜明原型特征。正是原型特征使得《哈利·波特》在想象力的成功之外,具备了超越自身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作品的成功有赖于原型的永恒魅力。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儿童、成长和人本身的关注;对传统既有继承,又有颠覆,主要体现在对阿尼玛原型和撒旦原型的改造上;贯穿始终的英雄原型反映了现代人的精神需要。总之,整部作品的着眼点在于“人”本身,进行了还原“人”和“社会”的本真面目的努力,摆脱“物”的束缚,求助于古老的母系原则,与现代西方史上影响巨大的父系原则形成鲜明的对照:创造女性原则主导、“以人为本”的理想世界,解放现代人备受压抑的心灵,完成精神意义上的返乡。作为现代人寻求精神回归之道的尝试,《哈利·波特》具有精神启蒙和文化回归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