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女性作家,萧红在历史言说这个几乎专属男性的园地留下了一抹寂寞的亮色——一段极具个人特色的叙事。萧红具有文体自觉性,她的文体是中国诗化小说的精品,对后世影响越来越大。萧红的小说既有国家、民族的宏大叙事也有细致清新的个人化叙事,这二者互相交织、并行不悖。萧红本着对生命和生活本身的体验来展开小说的叙事,她并不从正面描写抗日战争,也不精心结构故事,却以其独特的纤细敏锐的艺术感受写出北中国农村生活的沉滞、闭塞以及由此造成的对民族活力的窒息,以叙事演绎抗日历史,凸显复杂的历史和人性。中国的抗战文学无疑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精神,但对抗战简单化、概念化的叙事无疑遮蔽了历史本质。在文学叙事中,不能处理个人经验及其自我意识,不能使之进入历史,这样的文学叙事是缺乏反思性的叙事,它难以深化,不可能真正穿透历史的本质。本论文以萧红这位具有独特个性的作家作为研究个体,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从叙事的角度关照历史,试图解构宏大叙事给定的历史意义,对个体经验投入反思性的研究,对萧红的抗战文学进行新的历史定位,探求萧红小说研究的新思路,同时对萧红小说的文体和其小说在30年代抗战文学中的精神价值做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侧重分析萧红对历史书写的有意性和无意性以及当时的左翼文学的发展情况。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呈现出一种明显的政治化倾向,萧红小说在特定时代的刻意误读下,被打上抗日文学的烙印。萧红只是将战争作为叙事的一个背景,尽管她不是要抓住历史,但潜意识却被历史抓住。
第二章侧重对萧红的叙事特征进行分析,从主题、结构、视角方面来阐释萧红与众不同的历史叙事方法,将叙事与历史放在一起进行关照。以历史和叙事作为线索,把它们的内在联系作为切入点,以贴近文本的方式去贴近萧红小说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在与左翼作家及东北作家群的抗战题材作品的比较中彰显其抗日小说的独特性。
第三章侧重解读萧红对于历史不拘泥于特定的意义,从个体经验投入反思性的探究,并在作品中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意识,给予文学作品活的心理情感和性格的特殊性及其意义。同时结合叙事学、接受美学、女性主义批评等理论进行内外部的研究,并分析萧红小说表层意义,挖掘其内在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