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在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8(P38MAPK)信号通路在BMP-2诱导B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SD大鼠BMSCs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取第3代BMSCs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BMP-2组(诱导剂组), BMP-2+SB203580组(阻断剂组),各组在诱导培养24h后,换成常规培养液继续培养4周。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细胞荧光法鉴定BMSCs;Western-blotting检测各组诱导后15、30、60min细胞内磷酸化P38MAPK(p-P38MAPK)、总P38MAPK(t-P38MAPK)的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诱导4周后细胞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cTNT)和连接蛋白43(CX-43)的表达。结果BMSCs的形态学观察和鉴定:原代细胞多呈圆形或椭圆形,折光性强,悬浮于培养液中;3天后大部分细胞贴壁生长,形态多样,可见伸出长短、粗细不一的突起。7天左右,细胞迅速分裂繁殖,体积逐渐增大,数量增多,排列不规则,形态呈长梭形,呈集落样聚集生长。第3代细胞,体积增大,形态趋于一致、排列紊乱,多呈长梭形,类似成纤维细胞样。对BMSCs鉴定,其表面抗原CD90、CD44呈阳性表达,阳性率分别约为97.64%和94.56%,造血干细胞表面抗原CD34、CD45呈阴性表达。诱导4周后,对照组细胞的形态未发生明显改变,多为成纤维细胞样,呈长梭形。阻断剂组细胞形态特征逐渐发生变化,多呈短棒状,且明显变宽,体积增大,细胞排列方向趋向一致,连接紧密,可见肌丝样结构,分布较广泛,部分细胞端端相连呈“竹节样”样结构,开始表现出肌细胞的形态。与阻断剂组相比,诱导剂组第4周,细胞的体积增大,细胞间伸出伪足相连接,可见少量肌丝样结构,但排列疏松、方向不一致。p-P38MAPK和t-P38MAPK的变化:各组t-P38MAPK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P38MAPK蛋白的变化:诱导剂组,15min蛋白弱表达,30min达到高峰,60min逐渐降低,三个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三个时间点蛋白的表达均强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断剂组:15、30、60min蛋白均呈弱表达,三个时间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诱导剂组对应时间点相比表达明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强于对照组对应时间点蛋白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nT和CX43的表达:诱导4周后,对照组细胞CX43呈阴性表达;诱导剂组、阻断剂组细胞CX43均呈阳性表达,心肌样细胞分化率为(11.32±1.9vs18.73±4.1);且阻断剂组心肌样细胞分化率比诱导剂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4周后,诱导剂组、阻断剂组细胞内cTnT均呈阳性表达(12.07±1.5vs19.17±2.2),呈绿色荧光,且阻断剂组的表达强于诱导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呈阴性表达。结论在体外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可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8(P38MAPK)信号通路在其诱导过程中可能发挥负性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