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性论是研究人的本质、本性和价值及其如何实现的哲学理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与庄子对心性问题都颇为关注,从心性论这一角度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其思想进行更深层的探讨。孟子认为人当是一“善”性之道德人,而庄子则认为人应为一“真”性之自然人,由此导致了其心性论的本质差异,这又使得其修养进路及其对情欲、生死的态度也表现出一定的分歧,代表他们理想人格的“圣人”与“真人”身上也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特征。本文分四章进行论述:首章论述了殷周时期心性论的萌芽:从心、性的出现及发展情况来看,其含义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深入而日趋丰富且与道德的联系日益密切,进而成为重要的哲学范畴。老、孔及竹简《性自命出》也有关于心性的讨论,这对孟庄心性论应有一定的影响。另外,在孟庄时代,还存在着其它多种人性论。次章论述孟庄心性论的构建:孟子从人人皆有的道德本心之善而言人性之善,认为人当是一“善”性之道德人;庄子重人的真性,认为个体只有持虚静的灵府心才能不被外物所扰,继而真性方存,其实认为人应为一“真”性之自然人。第三章主论修养:孟子主张“反求诸己”的道德反省以存其本心与充其善性,庄子则主张以“斋”、“忘”、“外”的方式“虚”其心,去除心的种种负累,从而使人体悟大道,葆有真性。孟子与庄子对情欲、生死的态度及应对方式亦有所不同。末章论孟庄的人生理想:代表孟子理想人格的“圣人”意味着自我道德的完满而达于“天人合德”;而庄子的“真人”则意味着个体生命已超越人生重重困境,获得了绝对的自由而至于“天人一体”。由于理想追求的不同,其处世方式也互异:孟子怀用世之心而力求推行“仁政”的政治主张,庄子却以“无为”的态度应之,以求自我真性的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