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贸易总体上飞速发展,但却存在地区分布非均衡性的问题。出口贸易地区分布非均衡性只是问题的结果,而其原因则是出口贸易的地理变迁,即出口贸易增长极的消失、产生与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过三次出口贸易的地理变迁:第一次是1978年到1985年,出口贸易的发展呈现均衡化发展趋势;第二次是1986年到1993年,广东出口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该时期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极;第三次是1994年到2007年,江浙沪地区出口贸易高速发展,取代广东成为出口贸易的增长极,全国出口贸易格局呈现长三角与珠三角并重的格局,出口贸易发展模式由单极化发展转变为多极化发展。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外商直接投资、资本存量、劳动、人力资本、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等因素的地区差异是导致出口贸易地理变迁的原因。不过以上各种因素对出口贸易地理变迁的影响程度随着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变,正在发生变化。其中,外商直接投资、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的影响程度在增强,而劳动的影响程度在减弱,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的影响程度保持稳定。
出口贸易的地理变迁不仅造成出口贸易地区分布的非均衡性,而且还是各地区经济发展非均衡性的原因之一。研究发现出口贸易的地理变迁除了可以直接影响地区经济发展非均衡化发展,还可以通过影响资本和劳动等基本生产要素的地区分布非均衡化间接影响地区经济发展非均衡化。
本文还探究中国出口贸易均衡化发展的可能,但研究发现中西部地区相比于东部地区在外商直接投资、资本存量、劳动、人力资本、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方面的差距不仅没有较小,反而正在不断扩大,因此,本文认为中西部地区目前还不具备在出口贸易方面赶超东部地区的条件。